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桂花香里有非遗

字体:
—2025—
11/03
09:08:12
2025-11-03 09:08:12 来源:杭州日报 记者 俞倩 文 张之冰 摄

沈荣燕挑拣桂花。

外国友人在沈荣燕(右)家体验制作糖桂花。

  这几天的满觉陇村很是热闹——石板路上落满细碎的“金黄”,寻香的游客踩着“桂雨”走进村落,有的举着相机定格枝头的美好,有的品尝桂花糖感受金秋的甜蜜……

  每年此时,也是桂花食品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沈荣燕最忙碌的时光:打桂花、腌桂花、蒸桂花糕……院内几口大缸里,新采的桂花浸在梅子卤中,在时光里慢慢发酵,把季节的馥郁酿成了岁月的馈赠。

  源于唐代 “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满觉陇桂花食品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源于唐代,盛于南宋。

  据《西湖志》记载,中秋团圆时节,满觉陇桂花盛开,赏月、品尝桂花糕桂花糖、喝桂花龙井茶,成了杭州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从民国初期开始,农历八月后西湖一带的村民便带着自制的糖桂花在西湖边售卖,一直延续至今。2011年,桂花食品制作技艺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小时候,我就站在桂花树旁,看爸爸和其他村民一起做糖桂花,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一干就是几十年。”作为土生土长的满觉陇村人,沈荣燕这辈子都在和“桂花”打交道。这,也是沈家祖祖辈辈的技艺与传承。

  “爸爸18岁就开始做桂花食品,之后创办了杭州满觉陇桂花加工有限公司,一路带徒授艺,举办传承培训班,带动满觉陇村百余户开展满觉陇桂花产业。”沈荣燕和记者聊起,“我爸嘱咐我,一定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如今,我也把技艺传给了女儿。”

  慢工出细活 每一口都藏着时光的耐心与老手艺的温度

  要做好糖桂花,靠的是耐心和“慢”出来的功夫。

  “打桂花的标准是用手轻摸,如果碰到花就掉下来,说明可以打了。我们一般凌晨三四点出发,早上八点前全部打完,这样花才新鲜。”回忆起过去打桂花的时光,沈荣燕就有聊不完的故事,“两个女同志在树下扯着花帐接,两个男同志一个爬树敲、一个树下敲,四人一组,桂花簌簌落满帐子,满鼻子都是香。我记得每次打桂花都是临近中秋,打完了就坐在树下吃月饼。”

  “要做好糖桂花,这步骤少不了!”沈荣燕细细挑拣着鲜桂花,将枯瓣、细枝都一一剔出去,“这活急不得,得像择菜似的,一点点弄干净。”

  等桂花拾掇清爽,就轮到秘方——梅子卤登场。两个月前,沈荣燕就把青梅按比例拌了盐,封在大缸里慢酿,两个月后,卤汁满是青梅的清酸。“晾干的桂花拌上梅子卤与盐,铺一层粗布,压上沉甸甸的硬石板。半个月后开盖,桂花香裹着青梅的果香扑面而来。”

  最后,也是最关键一步——将腌制好的桂花漂洗去盐分、晾干,再拌上砂糖,握着棒槌细细捣匀,直到桂花与糖融成紧实的块状。

  桂花沁入糖中,每一口都藏着时光的耐心与老手艺的温度。

  除了做成糖,这些腌制好的桂花还可做成桂花藕粉、桂花糕、桂花栗子羹等美食,很受游客喜爱。“慢工出细活,只有用心做、耐心做,才能真正将桂花的香甜纯净地保留下来,传递给食客。”

  多种形式传播 让糖桂花“走”得更远

  为了传承和保护好桂花食品制作技艺,自1986年起,满觉陇村已连续举办39届满觉陇赏桂花文化节。

  这几天,桂花文化节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满觉陇村以古法茶韵和千年桂香为引,串联起舞蹈、茶艺、民乐、剑舞等多元表演,更以大师揭缸、非遗茶点等环节,为市民游客奉上一场集视听味觉于一体的秋日文化盛宴。

  现场还有热闹的非遗市集,上百个特色摊位沿街展开,集中展示糖桂花、桂花龙井等传统美食制作技艺,并提供编绳等非遗体验。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品尝现熬的桂花羹,感受舌尖上的秋日馈赠,还能亲手制作一枚香囊、绘制一把漆扇,于互动中体味指尖传承的匠心之美。

  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沈荣燕的糖桂花每年都是市集上的人气产品。为了吸引更多人了解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她还尝试推出研学课程,邀大家亲手体验制作糖桂花;此外,她还走入校园,和学生们讲述关于桂花的故事,带他们了解这项独特的非遗技艺。“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让满觉陇的桂花食品被更多人喜欢、了解,将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桂花;非遗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这几天的满觉陇村很是热闹——石板路上落满细碎的“金黄”,寻香的游客踩着“桂雨”走进村落,有的举着相机定格枝头的美好,有的品尝桂花糖感受金秋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