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顾客在大街上,现在,顾客在手机里。”
11月7日上午,老宁波1381宏泰广场店店长刘芳检查好宣传片后,马不停蹄地安排营销人员在微信视频号、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发布,为“双11”积攒人气。
今年“双11”,这家店配合九周年店庆首次开启促销,推出了一个低至5折的团购套餐,目前已售出400多份。
每年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是餐饮业传统消费淡季。遇见“双11”,加入“双11”,餐饮业的业绩增长密码正被重新书写?
线下餐饮涌入“双11”赛道全网寻客
每逢周五下午,宁波本土炸鸡品牌军基厨店内总会人来人往,这两周更甚。
原因无他,瞄准“双11”的话题度与流量盘,这阵子,军基厨趁势在线上平台推出了一系列专属优惠活动。
“我们主要在原有常规套餐基础上再优惠了25%。目前来看,效果不错。”军基厨品牌负责人王苗全说。
昨天,还在参加进博会的东福园饭店掌门人张空抽空督促了“双11”的营销进度。他计划针对立冬习俗与年轻人的喜好,在今年“双11”推出较平时折扣更大的套餐等,有效期覆盖今年秋假,并在社交平台加大投流力度,希望吸引更多游客。
抓住“双11”窗口期的,还有阿毛饭店。
“今年‘双11’,我们配合新店开业,结合顾客桌均消费情况,推出了多种团购套餐和代金券,这两天各大门店营业额较平时增长了10%,新店试营业首日中午排队近200桌。”阿毛饭店运营负责人李寒说。
多数门店还率先吃到淘宝闪购首次“双11”带来的“红利”。以阿毛饭店文化广场店为例,这段时间,日均300单,是名副其实的增量。
记者在几大线上平台观察发现,参与“双11”的线下餐饮大多通过直播或短视频,推销优惠套餐与代金券,折扣在3折至8折不等,叠加平台赠券和活动,较平时确有实惠。
有效期方面,套餐和代金券的有效期大多在30天左右,“双11”期间购买大多可持续至本月底或下月中旬。
是“过冬粮”还是“内耗战”?
寻求增量的背后,藏着的是线下餐饮的无奈。
每年的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是餐饮业的传统消费淡季。当国庆假期后人们还在讨论气温太高时,餐饮商家已早早准备“御寒”了。
“生意不好做,我们已经转型做自助了,通过降低客单价吸引顾客。刚做完开业促销,又进行‘双11’预热,邀请达人探店,一拨接着一拨。”海曙区一家火锅店老板于先生说。
参加“双11”,相当于餐饮商家在储备“过冬粮”,也为餐饮“淡季不淡”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刘芳告诉记者,自从推出“双11”团购优惠以来,购买套餐的顾客占店内总客流量的一半以上,新顾客量占比在上升,她想通过尝鲜的形式将他们转化成回头客。
在张空看来,“双11”不仅是囤货季,更是一场覆盖吃喝玩乐购的全场景消费狂欢。线下餐饮若能和线上平台深度合作,有望实现客源拓展、营收增长与品牌影响力的多维跃升。
“不过据粗略估算,参与‘双11’的商家在宁波仍属少数。”宁波市餐饮业与烹饪协会秘书长李阳辉说。
白领陈女士在这个“双11”就囤了不少餐饮团购券,“价格是有诚意的,最终选哪家去使用,看门店口碑,也看家人需求”。
引流之后更需“留客”
宁波市商务局消费促进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餐饮业进入门槛低,行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是常态。“双11”带来的多为短期效应,他期待看到餐饮商家想办法升级、创新,又担忧商家陷入“卷价格”与“卷成本”的循环。
以老宁波1381宏泰广场店推出的特惠团购套餐为例,十件套里配置了松叶蟹、大白条、红烧肉、烤鸡等硬菜,叠加人工、店面、营销等成本,刘芳无奈地说,人气上来了,但基本核销一个亏一个。
这样“赔本赚吆喝”的事,在当下的餐饮业并不少见。
王苗全觉得,餐饮消费的核心始终是口味、品质和体验,“双11”可以作为引流手段,但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
“商家既要注重优惠力度的合理性,避免陷入低价竞争的内耗,更要守住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的底线,通过活动沉淀忠实客户。”王苗全说。
李阳辉对此十分赞同,在他看来,低价促销是“双11”常见手段,参与“双11”后运营成本会翻倍增加,餐饮商家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且促销常态化容易导致优惠吸引力下降,让消费者产生疲劳。
“参与‘双11’是提升营收的路径,但要参与得巧、参与得好,还要坚守品质底线。”李阳辉说。
他建议,餐饮商家可以根据季节和消费者需求推出特色菜品,借助平台精准触动高价值客户,提高复购率。
同时在价格和营销方面根据成本和定位,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靠提升菜品品质和提供附加服务等方式增强竞争力,避开核销高峰期服务缩水等常见问题。
借“双11”破圈,本质是淡季下的流量突围,能否突围成功,还需要交给时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