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早看到“美丽西湖”公号发的《湖上笔谈丨“场景创新”三问》一文,甚受启发,立马转发,并写了一段点评:杭州和西湖在场景创新上先走了一步。场景是科技创新十分重要的要素、空间和动力源。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完善产业生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10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有关举措,意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并指出要“促进形成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闭环”。
西湖,包括整个杭州,在开放和创新场景上已先行一步,而且在探索实践中逐步揭示出杭州和西湖发展的核心逻辑。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湖和一座城的旅游故事,更是一套以“场景”为驱动力的创新发展范式。今年7月底,在杭州召开的“AI·场景落地 产业崛起 就在浙里”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大会上,我发言时曾深有感触地说:场景落地是打通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
如何深入理解开放和创新场景的意义,还是从西湖说起。
“场景”本身就是产品:从“看风景”到“体验生活”。传统的旅游是“观景”,而西湖早就开始开放和创新旅游场景。它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现代商业和市民生活无缝融合,创造出一个可供深度体验的“大产品”。二十年前西湖景区拆除围墙实行免费开放,在国内旅游城市可谓“平步惊雷”,吹皱一池春水。此招看似放弃了门票收入,实则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大大降低了体验门槛,吸引了海量人流,为后续的消费场景(餐饮、住宿、文创、交通)创造了无限可能。此后的西湖边不仅有断桥、雷峰塔,还有跑步、骑行、练太极、唱歌跳舞的市民,有在湖边茶社喝茶聊天的人群,有在美术馆看展的游客。这种“宜居宜游”的氛围,让游客感受到的不是一个冰冷的景点,而是一个有温度的生活场景。对此,杭州人都深有感触。如此来看西湖区率先开放科技创新的场景,就毫不奇怪了。
科技赋能的场景:从“风景如画”到“数字画卷”。杭州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将科技深度融入西湖场景,使其焕发新生。诸如:
“城市大脑”+文旅: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导览、人流预警、交通疏导,提升了游客体验的舒适度和便捷性。一部手机就可以游遍西湖。
数字文创场景:比如《印象西湖》等实景演出,运用声光电技术,将自然景观变为巨型舞台。文创产品也通过AR/VR等技术,让静态的历史“活”起来。
数字经济试验场:移动支付在杭州的普及,使得西湖周边的每一个小店、茶摊都成为无缝衔接的数字消费场景,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创新示范。现在此事已不稀奇,但在十年前的G20杭州峰会时绝对是引领时尚的潮流。
产业孵化的场景:从“盆景”到“风景”。西湖不仅是旅游区,更是新经济、新业态的孵化器。它将创新的“盆景”培育成可复制的“风景”。
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这些特色小镇虽然不都在西湖边,但它们继承了西湖场景创新的基因——即打造一个集办公、生活、社交、生态于一体的复合空间,而不仅仅是产业园。这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创业者的创造力。
会展与赛事场景,G20杭州峰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性活动,将杭州和西湖推向了世界舞台。这些“高光时刻”本身就是顶级的城市应用场景,倒逼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数字技术的全面升级,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城市的创新形象。
文化叙事的场景:从“历史传说”到“当代IP”。西湖拥有白蛇传、梁祝等丰富的文化IP,杭州的创新在于不断用新的方式讲述老故事,构建新的文化消费场景。文创产品开发,将西湖十景、历史人物等元素,设计成精美的文创商品,让文化可以“带回家”。国潮、汉服等新潮流:在西湖边,穿着汉服拍照的年轻人已成为一道风景。这背后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社交需求结合的新消费场景。
总结起来说,杭州和西湖的“先走一步”,体现在成功地将一个物理空间(西湖),通过文化赋能、科技加持和模式创新,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场域。这个场域既是游客的体验目的地,也是市民的生活空间,更是创业者的试验田和新技术的展示厅。它验证了“场景”作为科技创新要素、空间和动力源的核心价值:场景本身集成了技术、文化、数据、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场景提供了技术落地、模式验证和价值实现的真实空间;美好的场景体验催生新的需求,而新需求又倒逼技术和模式持续创新,形成正向循环。
杭州和西湖的模式,为其他城市如何利用自身资源,从“建设城市”转向“运营场景”,提供了极具前瞻性和借鉴意义的样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