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日下午,浙江人工智能产业应用记者见面会在乌镇举行。6位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专家和园区、企业代表介绍人工智能产业应用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之江实验室副主任何水兵介绍,针对当前太空中面临的卫星数据传不回地面、无效数据多、数据时效差等挑战,之江实验室发起“三体计算星座”项目,通过算力上天、卫星互联和模型上天,搭建天地协同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成功把人工智能送上太空。
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彬展望了“柔性电子+AI”的未来可能性。“凭借超薄、柔韧、可拉伸、可共形等特性,柔性电子技术能够无缝贴合于各类复杂表面——无论是机器人、无人机,还是人体。这为解决AI在物理世界中的‘感知盲区’提供了全新路径。”刘彬认为,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将是实现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而柔性电子技术正是连接虚拟智能与真实世界的关键桥梁。
“从前到乌镇看风景,现在到乌镇见未来。”桐乡市委常委、乌镇镇党委书记、乌镇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翁松刚介绍,在政务、旅游、社会治理、教育、医疗等领域,乌镇已积累了规模可观、维度丰富的数据资源,形成了大量可供AI技术落地的真实场景,如福瑞泰克下线第300万套智能驾驶产品,普渡、劢微、歌锐医疗等5家机器人企业接连落地,建成全球首个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大型科技馆等。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主体。谈及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前沿方向,杭州零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翔介绍,零磁依托AI算法对海量的心脑磁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将原本复杂、微弱的生物磁信号转化为具有明确临床价值的医学信息和医疗资源,不仅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更显著增强了诊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蚂蚁集团鲸探数字资产平台总经理段志云介绍,鲸探推出的文渊AI文博顾问,汇聚了上万件文物信息,还能让文物“活”起来;在数据安全方面,闪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副总裁陈彬介绍,公司一方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让数据防护变得更智能、更精准,另一方面专注于大模型数据安全,保障数据来源的合规性、处理过程的可靠性和输出内容的安全性。
数据显示,今年1-9月,浙江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4944亿元,同比增长22%;研发费用390亿元,同比增长14%,关键技术持续创新突破。此外,我省获批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DeepSeek、阿里云Qwen进入Artificial Analysis(全球权威性人工智能基准测试平台)排行榜全球前十,模型能力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