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1日讯(记者 王雨红)11月7日至10日,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杭州举办。两大论坛分别以“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未来”和“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吸引来自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校长、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等近千名嘉宾参加。
当前,人工智能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变化日益显现。在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工智能与科研范式的转型”、“人工智能发展与高等教育治理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与高等教育公平”作专题报告和圆桌对话。
同时,浙江大学发起启动全球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协作机制,78所中外知名高校成为首批机制成员。后续,该协作机制将组织专家探讨发布具有代表全球共识的人工智能通识素养白皮书、推出全球共建共享的智慧慕课等,促进人工智能高素质人才培养。
“正如当年‘计算器是否要带进教室’的争论一样,如今计算器已经成为我们的必备工具,我想人工智能也是如此。”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科林·贝利说,技能在变化,工种在更替,大学必须重新思考未来职场所需的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大学究竟长什么样?或能在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找到答案。大会展示了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欧洲大学协会、美国教育委员会等8大国际教育组织联合撰写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异同》研究报告。同时,正式发布《杭州倡议》,呼吁各国大学重塑人机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智能支撑的新型科研范式等。
值得一提的是,“自主知识体系丛书·手册系列”之《高等教育学手册》等成果也在大会上亮相,该手册系列聚焦中国发展实践,依托浙大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领域,计划到明年底前陆续推出25本,涉及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人文社科八大学科门类。为推动国际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大会期间各国大学共达成50余项合作签约。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