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天前,一段暖心视频引发百万网友点赞:杭州市富阳区凤浦路金浦路口,一名身穿浅绿色T恤的残疾小伙拉着装有各色编织袋的三轮车准备过桥,因货物较重,又刚好是上坡路段,每次好不容易拉上去两步,又会滑下来三步,来来回回数次。一名戴着黑色头盔的骑车男子见状,把自己的车一停,扶住车尾,帮着小伙一路把车推上了桥。视频拍摄者邓女士说,当时她的眼眶就湿润了。
这本是一次街头偶遇,却唤醒了不少网友的集体记忆。有人说,这和十多年前的公益广告《善行无迹》中“助人推车”的经典画面如出一辙,让人看完之后心里暖暖的。还有人好奇,让儿时的公益广告照进现实的两位主人公究竟是谁?
11月7日上午,我们找到了他们——拉车的小伙是28岁的河南人谢专委,帮着推车的是65岁的杭州萧山人倪金法。两人都住在富阳,居住地相距还不到2公里。
每天满城跑,自己也在努力生活 年逾花甲的他说:碰到有困难的,应该帮一下
“这种小事情,帮帮忙嘛!大家都会帮的!”倪金法早年在富阳某市场开五金店,前几年市场拆迁,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索性退下来做点修锁、修门、修电器之类的零活。
老倪回忆,事情发生在11月3日,他刚从外面干完活回来,骑车路过凤浦路金浦路口时,看到了正在拉三轮车上桥的小伙子。“我看到他的车上放了不少杂货,他拉了好几次都没把车拉上去,我就停下车帮忙推了一把。”老倪说,直到走近了,他才发觉小伙子腿脚不便,一双手也在不自觉地发抖。
帮忙推车的过程,不过十来秒钟。三轮车上桥后,老倪听到小伙子用略显含糊的口齿说了一声“谢谢”。老倪当时也没在意,顾自离开了。
之后的几天里,老倪跟往常一样讨生活。“没事的时候就家里坐坐,有电话来嘛,就出去给人干干活。”他说,他一般都是骑着摩托车到处跑,11月5日去了趟新登,来回跑了20多公里;11月6日又去了趟萧山闻堰,单程就要1小时。总之,哪里有活,他就去哪里。
“跑来跑去,辛苦也蛮辛苦的。只要还干得动,我就多干点。”老倪说,“总归还是有生活更加辛苦的人。所以碰到有困难的人,真的应该顺手帮一把。”
关于“帮人一把”这回事,老倪讲起,几年前,他家附近某饭店门口有一名流浪人员,他每天从体育馆跑步回家都能看到那人,只要看到了,就给对方买一份早餐,“那时候,人家说我这个人真好。我是觉得,我们家条件一般,但比他总要好点,对吧?后来饭店拆了,他也离开了。”
这次帮人推车,老倪本没有放在心上,没想到,事情过去几天了,他意外在网上看到了当天的视频。11月6日下午,身在外地的儿子也把视频转发给老倪,并特意打电话确认视频里的是不是自家老爹。“我儿子也夸我了。”老倪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本来就是一点小事呀。”
聊天时,老倪的腰上始终戴着一条棕色的护腰。原来,老倪一年前做了腰椎手术,目前还在恢复期,每天都得戴着护腰,平时出门给人开锁也会带着一把小椅子,尽量坐着干活。“那天帮忙推车,费了好一把劲吧?”记者问。
“当时根本没想到腰不好这事,我力气大的,推一把根本没问题。”老倪笑呵呵地答道。
当天三轮车上的旧玻璃卖了11元 “不一样”的他说:想再跟叔叔说声“谢谢”
凤浦路某老小区里,谢专委和父母租住在贴着路边的一楼,一室一厅。客厅光线昏暗,必须要开灯才能看清房屋的格局。屋内堆着许多杂物,父母睡在主卧,小谢则在客厅的餐桌旁铺了张小床。
3年前,一家三口从河南郸城的农村来到富阳,小谢的父亲谢居芳是泥瓦工,小谢和母亲刘小东则收点废品补贴家用。他们前后搬过3次家,最终在这套面积不大的房屋里落了脚。
说起网上走红的这段视频,刘小东的眉眼间满是笑意,“我侄子转发给我看了,他还问我专委车里装的是什么。”不过,视频虽走红了,但对于那暖心一幕,刘小东并不觉得意外,“路上经常有人帮他,他手脚不方便,就是我们说的‘脑瘫儿’。”
刘小东顿了顿,继续说道:“我怀孕时家里条件不好,营养不足,生产了2天2夜都没生下来。孩子出生几天后浑身发烫,他爸爸骑着自行车,后面挂个板车,拉着他去县城看病,在医院待了一个多星期。”
后来,小谢的烧是退了,可夫妻俩发现孩子好像和别人“不太一样”。之后几年,谢居芳打工之余,就带着妻儿四处求医,有人说,小谢是“得了娘胎里带的弱症,治不好的”;也有人宽慰他们,“给孩子多吃点饭,长大了就好了”。谢家有4个孩子,这几年,老二、老三、老四陆续自力更生了,夫妻俩把最放心不下的小谢带在身边,到外面赚钱生活。
拥挤的房间里,母子俩并排坐在床边,小谢时不时拍拍母亲的肩膀,刘小东则会紧紧握住儿子有些僵硬的手。采访间隙,小谢特意去里屋搬来了两把椅子,让记者都坐下聊。之后,他吃力地讲起当天发生的事情——
11月3日那天上午,我在外面收了一些旧玻璃。玻璃不值钱,别人不要的,但是我要。玻璃有些沉,骑到凤浦路金浦路口时,因为有一小段上坡路,我感觉越来越使不上劲,拉两步退三步,就在红绿灯下面,我有点紧张……就在那个时候,一个骑车路过的叔叔扶着三轮车,往前推了一把。他力气很大,一下子就帮我把车推上去了……
“不知道他听没听到我说的‘谢谢’。我想再跟叔叔说声‘谢谢’,谢谢他帮我推车。”小谢说,当天车上的旧玻璃在废品回收站卖了11元,“一张10元的,一张1元的。”
说着,他用手努力比画出“11”的样子,脸上堆着笑容。
生活里的善意还有很多很多 总带着笑的她说:“有吃有喝,健健康康,就是幸福”
11月7日下着雨,刘小东叮嘱儿子在家休息,因为路上滑,担心他腿脚不方便,万一雨大淋湿了还会生病。谢居芳一早就去了萧山干活,当天要晚点才能回来。
平日里,小谢跟着母亲在家附近三四公里的范围内捡废品,一人一辆人力三轮车。“太远的地方不去,怕儿子记不住。”刘小东说。
时间久了,那一带的许多人都认识了小谢,经常有人主动打电话来询问“我家有纸盒,你需不需要”,邻居们常会拿来空瓶子、纸板箱,小区附近垃圾站的清洁工也会特意为小谢留出能卖钱的泡沫盒。在视频的评论区,还有网友一眼认出了小谢:“7月份我店里装修,给了他一些废纸和管子,他来拿的同时把现场都清理干净了,让我很感动。”
“这里邻居都很好,房东人也好。”刘小东说,家里有什么东西坏了,房东马上来修,之前家里经济困难,房租凑不够,房东说缓几天也没关系。
“我们有时候还拉木头,挺重的,路上经常有人帮我们一把。”刘小东的声音十分爽朗,说上几句,脸上就会露出笑容,“儿子也会帮别人,之前有个老爷爷摔倒了,他马上去把人家扶了起来……”
房间进门右侧的墙上,整齐地挂着一排衣服,有针织衫、薄绒袄,还有各式各样的外套。刘小东指着一件红格子罩衣说,那是老乡给的,边上绿色的棉袄是邻居给的,都挺新的。“回收站的老板也都很好的。”刘小东说话的时候,小谢总是跟着点头,“他有时一个人去卖废品,人家也不会骗他,反而能多给点就多给点。”
“步桥那边收纸板,汽车站前边收木头和玻璃,还有后周那边也有一家……”小谢摇摇晃晃地举起左手,认真地指着不同的方向,“爸爸妈妈很辛苦,我要给爸妈分担一下。”
听到这话,刘小东从枕头底下扯出一张面巾纸,抹了抹眼角的泪花,对小谢说:“妈妈不辛苦,现在我们有吃有喝,健健康康,就是幸福。”
微议
善行虽无迹,人心自有痕
在杭州富阳的街头,65岁的倪金法俯身帮助脑瘫小伙谢专委推车的短短十来秒,被镜头定格,成为数百万网友点赞的暖心画面。这帧朴素的“助人推车”场景,和很多人记忆中的一则公益广告产生了神奇的“共振效应”,引发了巨大的共鸣,触动了人们对纯善的向往与追求。
当年这则讲述陌生人互助的系列公益广告叫《善行无迹》,那一帧帧画面润物无声,传递着沁人的清音。真正的善意从不刻意张扬,而是如呼吸般自然,在生活的褶皱里悄然流淌。
有网友评论:当年把这则公益广告放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的人真是天才。
它如一股暖流,温烫着许多少年的心,如今碰撞出深远的回响。
还有网友说,大家发现没有,帮助别人之后,心里会有一种莫名的开心。
正如《善行无迹》中说的,“关心别人,快乐自己”,街头偶遇后的“顺手帮一把”,何尝不是一种深一度的“快乐”?
不求留名的人,无意间成了千万流量的主人公;不求传扬的善举,却获得了最广泛的赞誉。这样的“反差”又一次说明:善行虽无迹,人心自有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