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观众近距离欣赏《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真迹。 记者 林云龙 徐文迪 摄
浙江在线11月12日讯(记者 李娇俨 通讯员 李恬怡)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11月11日开始在之江馆区展出真迹。
根据热心观众现场拍摄,当天,排队等候的队伍已经拐出了好几个弯。
一
为什么《富春山居图》的真迹展出这么难得?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古代名画展出,就像是一位高龄老人的“showtime”,极其珍贵,也极其脆弱。
除了纸绢和颜料本身会随着时间老化、剥落,温度、湿度的变化和紫外线等“书画杀手”,也会让画作遭遇不可逆的伤害。
浙江省博物馆艺术研究部馆员谢佳玲告诉有风君,在没有展出的时间里,《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真迹都在保管库房。入藏浙博以来,《剩山图》目前一共展出过九次,之江馆区开放以来,此次是第三次展出。
谢佳玲是学国画的,在她上学时,《富春山居图》就是专业课里绕不开的一幅画。“我第一次见到真迹时,被它扑面而来的气质所震撼,确实是复制品不能比拟的。”谢佳玲说。
这种气质是什么?在真迹前,你能“看见”黄公望的“呼吸”。墨色的浓、淡、干、湿在纸上微妙地晕开,笔触的疾、徐、顿、挫留下不灭的痕迹。你能感觉到某一笔他饱蘸浓墨,挥洒自如;另一笔他又笔锋干涩,擦出苍劲的飞白。
纸绢本身因年代久远而产生微黄、浅绛的底色,形成了一种温润、沉静的古意。这种颜色是任何现代技术都无法精准复制的底色,让画面自然地沉浸在一片历史的光晕之中。
二
如果看得足够仔细,甚至能辨认出《富春山居图》历经焚烧后留下的灼灼火痕。
《富春山居图》的故事,远比剧本还要精彩。
黄公望有个同门师弟郑樗,也就是无用禅师。1347年,黄公望结庐隐居在浙江富阳庙山坞,无用禅师一同前往。
富春江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令黄公望流连忘返。一日,无用禅师求师兄以富春山水为景画一长卷,黄公望欣然应允。他闲暇之时,就在画室构思打稿。
不过,黄公望虽然归隐山中,却常云游在外,几年过去了,到1350年黄公望题款时,画卷其实还没有画完。现在,我们都把1350年作为成画时间。画卷完成后不久,黄公望便逝世,享年86岁。
在传世的600多年间,《富春山居图》的经历堪称颠沛流离。
1650年,收藏此画的吴洪裕临终前居然想焚画殉葬,幸好他的侄子“火中取画”,才让《富春山居图》得以幸存,但已被烧成两段。卷首段就是《剩山图》,剩余卷为《无用师卷》。
《无用师卷》经辗转被乾隆皇帝重金购得,在故宫深藏了近200年,1949年被迁至台湾至今。而《剩山图》一直流落民间,直到1938年被书画家吴湖帆慧眼识珠,以国宝级青铜重器换取。后来在著名书法家沙孟海的斡旋下,1956年由浙江省博物馆购得,成为“镇馆之宝”。
如今,在展出的《剩山图》画幅上,还有吴湖帆所题篆字“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以及吴湖帆对前后两段画卷连贯的火烧痕迹的辨识等。
11月11日至12月7日,这幅名画在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四层富春山居厅展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