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村里来了年轻人,把草莓种在空中

一颗草莓,带来90万元增收,每年创造400个岗位

字体:
—2025—
11/12
08:25:41
2025-11-12 08:25:41 来源:

  吴凯烊和罗贤飞在“空中草莓园”

  不到一个月,钱塘区新江村的头茬草莓就成熟了。

  这几天,65岁的吴长钊正在自家的草莓大棚给秧苗除去多余的茎叶。今年夏天,杭州持续高温,草莓苗的播种时间推迟了半个月,现在都还没开花。

  今年是吴长钊种植草莓的第5个年头。2020年,吴长钊赶上了新江村“一村一品”草莓村建设计划,将家里原本承包出去的土地收了回来,全都种上了草莓。

  每到“草莓季”,吴长钊的儿子吴凯烊都会从杭州市区回到村里给父亲“打下手”,从草莓种植到销售,父子俩逐步摸索出了一条“行得通”的门道。不过,对于怎么打理草莓园,这个1996年出生的年轻人有着和父亲不一样的想法。

  村里超四成土地种上了草莓

  新江村位于杭州钱塘区河庄街道,是一个典型的“围垦村”,建村至今已有50多年。村口有一句标语特别显眼——“一村一产业,小小草莓铺就共富路”。

  2020年,新江村两户农户从钱塘区下沙片区的草莓地“借”来了一批章姬草莓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了5亩。没想到,在沙地上种草莓,长势非常好:不仅个头大,甜度也高。

  那一年,新江村提出“一村一品”建设计划,村里种草莓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草莓种植户达21户,面积扩展至191亩。“钱塘草莓第一村”逐渐有了雏形。

  “刚开始种草莓的时候,我们家只种了4.5亩地。”吴凯烊说,“第一年,草莓长得不错,很快就回本了。我爸信心大增,第二年就扩大了种植规模。”

  沙地草莓长得好,还吸引了许多外地的“莓农”来村里种草莓。截至2025年11月,总区域面积仅1.8平方公里(2700亩)的新江村,已经有66户草莓种植户,种植面积达1171亩。也就是说,村里超过四成的土地,都种上了草莓。

  怎么把草莓卖出去?

  同为年轻一代的“莓农”,吴凯烊和新江村的“乡村CEO”罗贤飞有很多共同语言。

  罗贤飞干过15年电商,在宁波老家当了两年村干部,“脑子活得很”。前几年,新江村的草莓产量年年都在涨,销售的渠道却还是原有那几种——农户们“各自为营”;卖给来收草莓的果贩;卖给合作的水果店。

  “要用商业思维重塑草莓的价值。”2024年,在河庄街道江东村乡村CEO叶翔鹤的引荐下,罗贤飞来到了新江村。

  数字大棚里的草莓已经结果

  新江村被称为钱塘“草莓第一村”

  成为乡村CEO后,罗贤飞做的第一

  件事,是为新江村量身定制了草莓品牌——钱塘“潮”莓。通过村里的企业,向农户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钱收购符合条件的草莓,并设计了统一的LOGO、包装和“让草莓走出新江”的营销方案。

  2024年之前,新江村的草莓主要以“章姬”“红颜”等品种为主,罗贤飞引进了“黑珍珠”“粉玉”“淡雪”等市面上少见的多彩草莓品种,挨家挨户地推荐农户尝试种植。同时,他还在新江村党群服务中心搭建了村里的第一个网络直播间。

  2024年草莓季,他推动的“产业+文化+服务”三链融合模式成效明显:通过“线上商城+田间直播间+共富工坊”立体销售网络,共创收200万元。同时,延伸采摘研学、农事体验等增值服务,带动全村产业规模突破3000万元。

  看着罗贤飞在村里“大展拳脚”,吴凯烊也“没闲着”——将自家的草莓园打造成集销售和采摘为一体的“草莓体验园”。

  种草莓不再“靠天吃饭”

  在新江村,草莓不只种在地里。

  走进村里的草莓数字大棚,悬吊式的草莓架高低错落,一旁的屏幕上显示着棚内实时的温度、湿度等数据,十余亩草莓的情况一览无余。

  这是新江村和至高云农企业携手打造的一座占地约6500平方米的“智慧草莓工厂”。大棚内,一排排立体栽培架井然排列,一株株草莓苗拔节生长。老一辈“莓农”怎么也没想到,草莓能离开大地,住进“空中公寓”。

  “这就是村里的‘空中草莓’。”罗贤飞介绍。在数字大棚里,无论是光照、吹风,还是灌溉、施肥,都能通过一部手机全部实现。草莓架是悬在空中的,地面也很干净。

  大棚内打造了一批科技感十足的配套设施。在大棚里,技术长出了“眼睛”和“大脑”。棚顶安装的雾感喷头能精准喷出细密水雾,快速实现降温,并远程控制喷洒农药与叶面肥;所有环境数据由监测系统实时回传,仿佛为大棚配备了一颗“智慧大脑”,能根据预设的适宜草莓生长的参数,智能研判、自动执行通风、喷雾降温、紫外线补光及风扇调节等操作,大幅减轻了人工作业负担,提升了种植精度与效率。

  和种在地里的草莓比起来,“空中草莓园”里的草莓苗长得更好,“至少领先了半个月”。最近,草莓苗不仅开出了花,有些甚至已经结出了果。在这里,采摘草莓不再是“弯腰劳作”,而是“抬头摘取”。

  “外头种在地里的草莓,全看天意,目前,都靠我爸的经验来打理,摘叶片、施肥料。今年天热雨又少,草莓生长情况比较一般。但是棚里的条件都是人为可控的,相当于给草莓打造了最好的生长环境,自然长得好。”吴凯烊对数字大棚很感兴趣。

  罗贤飞正计划将数字大棚和文旅项目结合,探索“文旅采摘一体化”的新模式——“在数字大棚里安上屏幕、摆上餐桌,打造‘草莓音乐酒吧’,来到这里的人,白天采草莓,晚上听音乐,顺便也给草莓做个音乐SPA。”

  当游客抬头摘完草莓,低头还能吃上一顿田园火锅。“小朋友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做草莓酱。”罗贤飞的“草莓计划”,正逐步走向现实。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

  金秋时节的新江村,一座座果蔬大棚于田间绵延铺展,首尾相接,错落有致。

  今年11月,是罗贤飞来到新江村的1年零3个月。在与杭州市农科院的合作中,村里提供了6000平方米大棚作为杭州市农科院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引进培育“脆玉”“越王”等10多个新品种。

  “现在,村里集齐了草莓红、橙、黑、白、粉等‘流行色号’。”罗贤飞介绍,今年新引进的“脆玉”白草莓,糖酸比适中、口感脆甜,还具备耐储存和运输的优势。

  “这一年来,农户们看到了村里的变化,村支部书记也很支持新的草莓产业发展模式,‘潮莓’这条路,越走越宽了。”罗贤飞说。目前,村里正在筹备成立钱塘区“草莓协会”,以新江村为原点,让全区的草莓产业“拧成一股绳”,一起发展草莓产业。

  新江村越做越“潮”的草莓产业,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入乡。今年,在村集体运营下,新江村入选“青年入乡实践站”,吸引了5家农创客企业,像吴凯烊这样想回村发展的本地青年,越来越多。

  近年来,新江村通过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草莓产业已为村民增收近90万元,每年创造约400个季节性岗位。这个曾经的“围垦村”,如今靠着一颗草莓,蹚出了一条“共富”新路子。

  “产业发展好了,才能吸引年轻人。”罗贤飞说,目前,村里为入乡青年提供免费的吃、住场地及办公用地,“青年愿意来,来了能落地,落地能开花”。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当无人机掠过千亩茶田,当智能灌溉系统从手机端“跳”到农田,政策赋能下的青年入乡实践,让杭州的乡村山水资源生就了新的价值。截至目前,杭州已累计培育现代“新农人”6.18万人,农创客1.24万人。像吴凯烊、罗贤飞这样的年轻人,带着专业技能和理性思考回到乡村,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草莓;共富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不到一个月,钱塘区新江村的头茬草莓就成熟了。这几天,65岁的吴长钊正在自家的草莓大棚给秧苗除去多余的茎叶。今年夏天,杭州持续高温,草莓苗的播种时间推迟了半个月,现在都还没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