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奶皮子糖葫芦成为新晋“顶流”。雪白奶皮裹着酸甜果粒,外层糖衣脆到掉渣,酸奶、奶皮、水果的三重包裹,一口下去甜丝丝糯叽叽还爆汁,多层次的口感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喜好。
然而,第一批受害者已经出现,由于糖分摄入超标引发了皮肤糖化反应,有女孩晒出了“糖化脸”。这迫使很多爱美的女孩赶紧放下了手中的甜品。
幸好,这种反应可逆可控。当糖分透过皮肤渗入脏器、血液时,那就追悔莫及了。
“我才23岁,怎么就得了糖尿病?”
“奶茶我都喝无糖的,蛋糕也是减糖的,我怎么就糖尿病前期了?”
……
中国的“糖人”越来越多。今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发布了《2005—2023年中国全国及省级糖尿病的患病率和非致命性负担情况,2050年患病率预测》报告,堪称新版糖尿病流行的“中国图谱”。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已达2.33亿人。这就意味着,每6个人中就有1人患糖尿病。中国已然成为糖尿病发病的“重灾区”。
在饮食文化丰富的浙江,“甜度”如何?我们来一探究竟。
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抗糖”战役尤为紧迫。
偏爱红烧肉烧饼和油条
浙江“甜度”名列前茅
新版糖尿病流行的“中国图谱”,透露的信息很多。
从全局来看,近年来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与2005年相比,2023年的患者数量激增163%。年龄标准化患病率从7.53%飙至13.67%。
性别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流行率始终高于女性。吸烟、肥胖及社会文化和生物学因素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糖尿病地图呈现“北高南低、城市高于农村”的鲜明差异。北京以28.45%的患病率位居榜首,天津和上海分别以25.78%和22.04%位列第二和第三。
浙江人并非“高枕无忧”,在这个榜单中,浙江“甜度”名列前茅。
在杭州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90后小陈对此深有体会。“我们办公室10个人里,就有两个查出血糖偏高。大家都自嘲是‘甜蜜的打工人’。”小陈的苦笑背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
在浙江各大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感触最深。
“从门诊量来看,糖尿病病人确实越来越多,上升趋势明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韶君坦言。她的诊室外,候诊的患者坐满了长廊。
这背后有检测普及的原因。张韶君分析道:“以前很多人根本不查血糖,现在就连农村地区也普及了一年一次的体检,村里经常有量血压、测血糖的活动,检出率自然提高了。”
浙江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黄青华也有同感,“从饮食角度来说,浙江人碳水摄入普遍偏高,偏爱红烧肉、烧饼油条、甜水等,这些高升糖指数的食物会迅速推高血糖,长期过量摄入就会增加患病风险。”同时,随着外卖的兴起与普及,油、盐、糖含量往往超出健康标准好几倍,也加重了身体的负担。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甜度”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生活方式的变化。简而言之,条件好了,吃得好、动得少,疾病就跑不了。
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
青少年患者不再罕见
糖尿病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属,呈现年轻化趋势。“二十年前,糖尿病门诊几乎见不到40岁以下的2型糖尿病患者。现在,二三十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已经很常见,小朋友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也逐年上升。”黄青华说起这个变化时,语气中透着忧虑。
“糖分”总是能趁虚而入,尤其是现代越来越“脆皮”的年轻人。她分享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例: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IT男,年仅23岁,体重已达90公斤,BMI超过28kg/m2。“他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9点才能吃上晚饭,生活极其不规律。体检时发现血糖偏高,虽然还没有出现典型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的糖尿病症状,但检查提示已经是糖尿病前期。”不幸中的万幸是,男孩的血糖还处在可调节范围内,通过生活习惯改善和减重,仍有可能逆转。
让人警醒的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也加入了“糖人”行列。张韶君刚刚接诊的15岁女孩阿花(化名)就没这么幸运了。初诊时,她就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高达16mmol/L,远远超过正常值(<6.1mmol/L)。“这个数字说明,她可能早在一两年前就患上了糖尿病。”
阿花体重75公斤,酷爱奶茶、炸鸡和零食。“她妈妈很瘦,家族没有糖尿病史,完全是因为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肥胖,进而引发糖尿病。”张韶君说,“确诊时家长完全不能接受,反复问‘孩子这么小怎么会得糖尿病’。”
阿花需要接受糖尿病对症治疗,若胰岛功能保存较差,无法恢复正常血糖调节功能,等待她的将是长期药物治疗。
张韶君指出,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症状隐匿”的特点:“成年人血糖高会多喝白开水,孩子却可能用奶茶、饮料来解渴。家长以为孩子只是嘴馋,殊不知这已经是疾病信号。”
管住嘴迈开腿
科学减糖指南
糖尿病的危害不止于血糖升高,长期控制不佳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手脚麻木、失明、大血管病变等,严重的会导致冠心病、心梗,危及生命。所以,将血糖纳入日常管理非常关键。管住嘴、迈开腿,是糖尿病防治的基石。
“糖尿病的饮食管理,核心是低糖低脂饮食。”黄青华给出了建议,“主食要控制总量,甜食、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尽量不吃,坚果也不能吃太多。”她解释:“主食类食物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快,升糖速度也快;甜食、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都是高糖高脂食物,会加重身体负担;而坚果虽然不甜,但脂肪含量高,热量密度大,像瓜子、花生、核桃这些,很多人一吃就停不下来,很容易热量超标。”
在烹饪方式上,她推荐清蒸、水煮:“比如清蒸鱼、白灼虾等,会比红烧、油炸的做法更健康。还要注意少喝汤汁,因为油脂、嘌呤含量会比较高。”
张韶君则提醒了“粗粮陷阱”:“有些人用玉米、南瓜代替米饭,但如果选的是甜玉米、贝贝南瓜这些高糖品种,反而会适得其反。应该选择燕麦、荞麦、糙米等低升糖指数的粗粮。”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坐得太久、动得太少。”张韶君说。她为上班族支招:“每隔一小时就站起来活动十分钟,做做扩胸运动、伸展运动等。上下班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
黄青华强调了规律作息的重要性,并建议晚餐最好在7点前完成,饭后散步30分钟左右,最好10点左右能上床睡觉。
黄青华说:“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缺乏运动的人群,应该每半年检测一次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平时也可以测一下指间血糖。”
张韶君还建议关注腰围和体重变化:“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5厘米,就是腹型肥胖,是糖尿病的高危信号。家里备个体重秤,每周称一次,体重增加就要及时调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