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早上6时,天光未亮,金东区孝顺镇塘里村的一幢普通民房里,一盏灯已准时亮起。68岁的哥哥盛承人正独自忙碌着:为卧床的母亲洗脸、擦身、换衣、梳头、准备早餐、注射甘精胰岛素……
这是他和64岁的弟弟盛承仕约定好的轮值日常。自2018年母亲吴有妹突发脑溢血后,兄弟俩就这样轮流守护,已重复了2500多个日夜。
突遭变故
兄弟同心扛起孝亲重担
2018年9月19日,是兄弟俩记忆深刻的日子。时年80岁的母亲吴有妹突发脑溢血,经紧急开颅手术保住性命,却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这场变故,打乱了兄弟俩的生活节奏。彼时,哥哥盛承人是金华市苏孟中学教师,距离退休仅剩三个月;弟弟盛承仕是退役军人,在企业担任保安。面对病榻上的母亲,兄弟俩没有丝毫犹豫,当即约定轮流服侍。
为了全身心照料母亲,盛承仕辞去工作,卷起铺盖住进医院病房。夜里,他设闹钟每隔两小时就起来,为母亲翻身、拍背以防长褥疮,几乎没睡过一个完整觉。盛承人则白天上课,让妻子先去医院照看,下班后顾不上吃饭就赶去接晚班。兄弟两人在医院里形成了无需言说的默契。
悉心照料
从零开始成为专业护工
母亲出院回家后,兄弟俩的护理工作更加细致。除了日常的擦洗、翻身,他们还学会了专业的护理技能。
鼻饲管护理是个精细活。兄弟俩对着教学视频反复观摩,向护士虚心请教,慢慢摸索出了门道。通过鼻饲管喂食时,米糊的稀稠要恰到好处,温度必须严格控制在38摄氏度左右,接近体温,才能避免刺激。
每天定时为母亲注射胰岛素,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后来手法稳定、堪比专业。打针、喂药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是兄弟俩无数次的练习和摸索。
正因为兄弟俩的勤快和细致,老屋里始终干净整洁,闻不到一丝卧床病人常有的异味。母亲卧床七年,身上从未长过褥疮。每次带母亲去医院检查,连医护人员都忍不住称赞:“这护理水平,非常专业。”
七年坚守
见证轮流陪护的约定
2018年12月,盛承人如期退休。之后,他几乎断绝了所有的社交和娱乐活动,不曾出过远门。
今年9月,一个老朋友邀请盛承人去乐清旅游。他内心挣扎了许久,最终还是婉言谢绝:“人即使出去了,心里也总是不踏实,老是担心妈妈这边会有什么状况。”
就在他拒绝邀请的那个晚上,母亲突发高烧,需要紧急送医处理。“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幸好当时没去,不然弟弟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
盛承仕的儿女分别在南京、杭州工作,多次想接他过去小住,都被他一一回绝。就连小孙子出生,他也没能第一时间赶去探望,直到轮班间隙才匆匆前往,停留短短几日便又急着返回老家。
“妈妈身边离不开人,我要是走了,所有担子就全压在哥哥一个人身上,他年纪也大了。”盛承仕的话语间,满是对兄长身体的关切与心疼。
七年里,兄弟俩坚守着轮流陪护的约定,从不算计谁干得多、谁干得少,心里想的都是让对方多休息。
“都是为了服侍老娘,没什么好计较的。”简单一句话,道尽了兄弟间的同心与体谅。
温情相伴
家常话里藏着最深的爱
照料母亲的日子充满琐碎与辛劳,但温情从未缺席。
就像昨日轮值的盛承人一样,每当轮到谁陪护,忙完日常护理后,都会静静坐在母亲床边,一边轻柔地为她按摩四肢、活动关节,一边和她唠嗑:“妈,脸擦干净了,舒服多了吧?”“今天天气好,等会儿推您晒太阳。”
有时,陪护的一方还会讲笑话,说着说着自己先笑起来。
虽然母亲无法回应,但兄弟两人始终坚信:“这些家常话能让她知道我们在身边,让她心里安稳,不孤单。”
面对乡邻的交口称赞,他们总是淡然一笑:“这没什么特别的,都是做儿女的本分。谁都有老的时候,照顾自己的妈妈,是天经地义的事。”
一个退休教师,一个退役军人,盛承人、盛承仕兄弟俩平凡而普通,却用七年如一日的轮流坚守,在孝顺镇书写了一篇动人的“孝顺”故事,让母子亲情的温度,在静谧的老屋里久久萦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