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五点半,天光微亮,富春江畔的薄雾还未散去。富阳区新桐乡江洲村,一个瘦小的身影已经踏着露水,穿行于蜿蜒的村巷。她叫董六娟,身高不足一米五,体重仅40公斤,但就是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身躯里,蕴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力量。24年来,她用最质朴的坚守,为两个残疾小叔撑起了一片天。
一句临终托付,24年细心呵护
40多年前,董六娟嫁入桂家时,小叔子桂永祥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这个家中最小的孩子,因脑瘫导致一级肢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随着婆婆年事渐高,董六娟便时常搭把手帮忙照料。
“永祥一直这个样子,以后要靠你照顾了。”婆婆临终前,拉着董六娟的手嘱咐道。只上过小学的董六娟,没有华丽的言辞,只是轻轻地拍了拍婆婆的手,说:“妈,你放心,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他。”
这句承诺一出口,就是整整24年的守护。
每天清晨,董六娟总是第一个起床。为一家人做好早饭,便匆匆赶到永祥家,推开那扇熟悉的木门,熟练地帮小叔子清理、擦身、穿衣,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年幼的孩子。
“一开始不知道他的排便时间,去晚了经常拉在身上,我就必须帮他换洗。”董六娟说。经过长期观察,她渐渐摸透了永祥的作息规律,不论严寒酷暑,她总是准时出现。
这些年里,最让她揪心的还是永祥生病的时候。他无法言语,难受了也只会“嗷嗷”地叫。每到这时,不论刮风下雨,哪怕是半夜,只要听到动静,董六娟都会立即赶去照顾。好几次,等她全部打理好,天已泛白。此时,她又要赶回家中,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为了方便照顾,董六娟想过将永祥安顿在自己家,可他的心智就像孩子,离开熟悉的环境后,精神就会极为不安,只好无奈作罢。遇上家里有事实在走不开,或是农忙时节,董六娟只能把60多公斤的永祥背回自己家中照顾,等忙完了再把他背回去。
短短200米的路程,她常常要歇好几次。后来乡残联了解到情况后,给他们送来了轮椅,但把永祥扶上轮椅坐稳也不是件易事,经过多次尝试,董六娟才慢慢摸索出方法。
双重磨难来袭,柔肩勇挑重担
命运似乎总在考验这个善良的女人。2015年,另一个尚未成家的小叔桂永顺在装卸毛竹时伤到腰椎,造成二级肢残。桂家原本就沉重的担子上,又压上了一块巨石。
那大半年里,桂永顺卧床不起。董六娟像陀螺一样在两个残疾的小叔之间旋转。“那段时间忙疯了。”她回忆道,“一个没弄好,另一个又有事了。”实在太累时,她就在老屋的旧木椅上靠一会儿,被岁月磨出老茧的手,还会不自觉地微微颤抖。
有时她也会感叹自己“命苦”,但只要家人一声呼唤,她立刻就起来忙活了,用她的话说:“人靠良心树靠根,总是自己家里的人,相互照顾是应该的。”
每晚安顿好永祥后,董六娟都会帮永顺按摩腿脚,预防肌肉萎缩,盼望他能恢复得快一点。经过大半年精心照料,永顺终于能下床了。尽管行动仍有不便,但桂永顺对嫂子十分感激。“要不是嫂子,我可能就瘫在床上了。”谈及那段日子,桂永顺红了眼圈。
24年,足以让一个婴儿长大成人,也让董六娟的青丝染上了白霜。这些年来,她几乎没有离开过这个熟悉的村庄。“从来不敢出远门,也没时间出去打工。我出去了,永祥怎么办?”
为了贴补家用,她在家做些来料加工的手工活。一家人省吃俭用,前后花了5年时间、分三次才盖起了新房。说起这些,董六娟的脸上没有抱怨,只有知足:“就像燕子垒窝,一点点造上去。”
董六娟的付出,身边的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丈夫桂其明除了忙农活,还时常出门打零工,对妻子既感激又愧疚:“她做到这样,真的很不容易,有这个老婆是我们一家人的福气。”如今,一双儿女都已长大成人,他们说:“母亲用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而在江洲村,提起董六娟,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大家眼中,这位貌不惊人的“大嫂”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24载晨昏昼夜,她用一份超越血缘的守护,为“长嫂如母”写下了最温暖的注脚。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