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萧山中国数字音乐基地探索创作破圈之路

AI之弦,奏响音乐新旋律

字体:
—2025—
11/20
06:57:01
2025-11-20 06:57:01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郑宸 共享联盟·萧山 蔡卡特 李展 来燕妮


中国数字音乐基地内,“墨甲”机器人乐队正在演奏。 受访单位供图

  浙江在线11月20日讯(记者 郑宸 共享联盟·萧山 蔡卡特 李展 来燕妮)在杭州市萧山区的中国数字音乐基地调音室内,记者见到马智勇时,他正戴着耳机凝神尝试调整一段由AI生成的旋律——将绍剧板胡与民谣吉他的和弦相融合,经过算法优化给AI人声添上戏腔。

  “AI不是替代艺术,而是打开‘音乐+’的无限可能。”打开Suno AI创作平台,马智勇用大模型调试跨界音乐《春易晚》——以李清照原词《武陵春·春晚》中的双溪、轻舟、梳头为视觉符号,用算法模拟愁绪鼓点,叠加现代电子音效。这种与非遗跨界融合的音乐,正通过各大音乐平台推向海外。

  马智勇的自信,来自市场曲线的陡然上升——随着大模型技术创新迭代,AI逐渐向数字音乐全产业链渗透。去年,包括在线音乐、音乐短视频、音乐直播等在内的中国数字音乐市场总规模达2113.5亿元,同比增长10.8%,用户规模位居全球首位。

  “从卡带、CD到代码储存,再到AI生成,数字音乐走的是一条‘破圈’之路。”摘下耳机,马智勇的眉头舒展开来,在他看来,文化产业要“出圈”,首先是得要“破圈”。

  在AI时代,第一个要破的“圈”,是技术边界。

  今年2月,基地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和音乐生成工具Suno V4。在“AI作词”窗口,他输入了一段以“失去与怀念”为主题的指令,不到片刻,DeepSeek就生成了一首题为《夜色街角》的歌词。随后,将歌词粘贴进Suno V4,选定风格与人声,不到一分钟,一段3分34秒的歌曲制作完成。

  “AI正在把‘人找歌’变成‘歌找人’。”在他看来,用户不再需要海量试听,只需向AI提出需求,就能快速匹配甚至生成符合口味的作品,甚至在AI辅助下,普通人也能迈入音乐创作的门槛,“当然,AI只能为创作打七八成基础,真正的精品还是要人来创造。”

  依托技术创新优势,今天的中国数字音乐基地,已汇聚包括网易云音乐在内的26家头部企业,涵盖4大数字音乐发展单元与14项科技融合展陈,成为杭州文化新地标。5年来,基地举办线上线下音乐活动200余场,产出原创音乐作品300余首。

  第二个“圈”,要破“出海”的边界。

  怎么破?马智勇用第二首歌作答。“来者何人,为何不言不语。来自何方,为何满身风尘……”主歌一起,便是萧山绍剧艺术中心青年演员施磊高亢的绍剧唱腔,曲调一转,民谣歌手陈鸿宇的声音紧接其后。

  今年4月,这首以绍剧为底色,通过“绍剧+民谣”演绎的《不说话的人》在央视《中华戏音》节目亮相,在国内各大音乐平台上线,并通过Apple Music向海外传播,收获好评无数。

  在马智勇看来,把中国音乐推向世界,是数字音乐发展的下一个趋势。“音乐出海,要聚焦创作、发行两端。”他介绍,在中国数字音乐基地,音乐出海的国界正被逐步打破:不出基地,便可以联动全球100多个国家实现作品发行。比如网易云音乐举办的星辰集·词曲创作营,邀请中国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泰国和马来西亚的音乐人共同创作,“国内外歌手创作的精品歌曲,将在各大音乐平台全球发行。接下来,我们还将推动基地内各大头部音乐企业,创作精品力作,进一步加大‘出海’力度。”他说。

  过去5年,坚持与AI同行的中国数字音乐基地,成绩亮眼:累计实现营收656亿元,税收13亿元,在全国五大音乐产业基地中,萧山基地起步最晚,营收与税收却后来居上跃居首位。

  “目前,AI对音乐创作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创作、制作、分发和消费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极大丰富了音乐的形式与内容,还为音乐产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增长点。”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黄宗权看来,“文化+科技”所构造的新场景、新业态、新创意,不断打破艺术的边界,不断激发文化原创力,最后文化与科技必然走向共生。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萧山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过去5年,坚持与AI同行的中国数字音乐基地,成绩亮眼:累计实现营收656亿元,税收13亿元,在全国五大音乐产业基地中,萧山基地起步最晚,营收与税收却后来居上跃居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