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记者 张亦盈 王柯宇)一缕青烟自香炉中缓缓升起,不似寻常烟雾直冲而上,而是如水墨般在空中晕染开来,舒卷成画。
这是卢伟业独创的“观烟香”。为这一缕有形的烟,他用了3年。
卢伟业与香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想要探究这段故事,承香堂是起点。杭州清河坊前,荷花池头1号,宋代木式结构的承香堂在连排的商铺中格外显眼。推开木门,步入院中,木质香气袭入鼻腔。
暖黄的灯光中,卢伟业向我们迎来,一身素袍,留着长髯,像一位隐士。但细数他的过往经历,你会发现这其中好像充满了“冲突”,从八面玲珑的生意人到极限运动的爱好者,再到香文化的传承人。他的经历,恰是让我们看见了文化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初冬的夜晚,我们与卢伟业一同焚香,揭开故事的序章。

卢伟业在篆香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识香:人生的“归零”与重启
遇见香之前,卢伟业的人生是另一副模样。
2000年前后,两岸咖啡进驻杭州,卢伟业受好友邀约,一同参与公司的经营。5年时间,他在咖啡行业摸爬滚打,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然而,他却发现自己没法从生意场中得到想要的归属感。“2005年退出咖啡行业,我的人生就‘归零’了,什么都不想做。”他回忆道。
随后,卢伟业奔赴北京,在北京十三陵水库,追逐年少时的梦想——玩滑翔伞。那时的他,爱穿休闲运动装、戴鸭舌帽,沉迷极限运动,参加过摩托车场地越野赛,还承办过相关赛事。“那时候喜欢追求感官刺激,觉得普通的事情不够‘带劲’。”他说。
然而,极限运动带来的兴奋感转瞬即逝。一次偶然的机会,卢伟业接触到了沉香。他说不清那是一种什么味道,只觉得心头堆积的尘埃,忽然就被一阵清风吹散了,“那一刻妙不可言,我突然发现静下来后内心那种淡淡的愉悦,才是最好的感觉。”从追求感官刺激到享受心灵沉静,卢伟业的人生轨迹也开始悄然转向。
最开始,他单纯喜爱香的味道。2008年初,他在西湖边开了第一家香店,取名“沉香堂”,只卖沉香。
步入新领域,自然要做行业研究。当时,国内鲜少有人对这一产业有所涉及。卢伟业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想培养这个市场,自己必须先了解香文化、熟悉用户用香的习惯。于是,他远赴日本考察,从东京到京都,跑遍了所有的香堂。
也是这一次考察,让他了解到,中国的香事,曾经盛大过。
“中国香文化曾盛于唐宋,日本的僧人来访中国,把唐代‘隔火取香’的用香方式带到日本,在日本的寺庙里流行开来,随后逐渐普及。如今,日本把香道、茶道、花道并称为‘三雅道’。而唐宋时期,我们文人雅士‘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的诗意日常,到了现代却几近断绝。”卢伟业如数家珍的语气里,有惋惜,更有不甘。
这种文化断层坚定了他复兴香文化的决心。“研究越多,越觉得香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当作事业来做。”卢伟业说。他从古籍中寻找失传的香方,然后跟着书中记载的文字,一点一点学习制香。
为了探寻更多的香方、技艺,他各地考察搜寻资料,甚至赶赴台北,从黄庭坚、苏东坡的书法作品中寻找线索。
在卢伟业看来,香不只是味道,更是民族记忆的一部分。他关闭了原先卖沉香的小店,重新选址,按照宋式风格建造店铺,改“沉香堂”为“承香堂”,意为传承香火文化。
制香:严谨科学与自在艺术的碰撞
相比香的味道,卢伟业更迷恋燃香时升腾的那一缕青烟。
很长一段时间,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坐着,看青烟在空中婉转。有时一看便是2个小时。
为了能更好地观赏烟,卢伟业决定生产观烟香炉。他不仅研究了流体力学,还带着设计师乘船到西湖中央,绕着三潭印月,将细节点点滴滴地记录下来,一比一复刻,设计出一款以三潭印月为原型的观烟香炉。
但很快,卢伟业不再满足于仅通过器具改变烟雾走向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能不能让烟的自然形态更加好看?一个大胆的想法从卢伟业的脑海中蹦了出来。
他翻阅了各类古籍,其中只有零星的记载——在香料中添加龙涎香,可以形成“翠烟浮空,结而不散”的奇观。
但,这还远不能达到卢伟业想要的效果。他不停地翻看史料、不停地试验。“你们可能很难想象,松树上的苔藓,也可以成为一种重要原料。”卢伟业说。三年时间,经历上百次的失败,能够观烟的香终于被研制成功,卢伟业将其取名为“观烟香”。
在承香堂里,有一间卢伟业的专属实验室。一整面墙的书架上,塞满了各式各样的香料。前方的书桌上,不见书籍,却摆满了锅碗器具、实验试管。无数个深夜,卢伟业在这里将脑海中的想法变成味道。香粉在指间流转,比例要精确到毫厘,心境却要放松如云。这是个奇妙的过程——严谨的科学实验与自在的艺术,在一炉香里相遇。
卢伟业说,嗅觉是一种记忆,无论何时,当你闻到一种味道,脑海中自然能够涌现关于它的一切记忆。卢伟业思索着,能不能用香来向大家介绍他的家乡杭州?
创作一款香,最大的难点是什么?“立意。”卢伟业用两个字为我们解惑。
想要调制“杭州味道”,他先总结了杭州的城市特质。“我分别用沉香、檀香、桂花三种香味来表达杭州是中国最具文人气的城市、东南佛国、爱情之城的三种特质。”他介绍道,当看见这款“观烟香”燃烧时产生的烟雾,还能感受到中国水墨与西湖云雨的意境,“这样,无论你置身何地,只要点燃‘杭州味道’就能想起杭州。”
承香:让香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如今的承香堂,成了杭州一方雅致的好去处。
来的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青春正好的年轻人。卢伟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人到了一定年纪,会莫名喜欢传统的东西,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一直在。”他感慨,而他需要做的只是将传统文化的美好展现在大家面前,人们看见了,自然便会爱上。
今年十一假期,台州十里长街上的一间宋式小木屋成了网红打卡点。路过的游客被里面的宋韵遗风吸引驻足。木屋的后方,就是承香堂香文化博物馆。
这是一场唤醒文化血脉的“阳谋”。在承香堂香文化博物馆内,宋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的“四般闲事”在展陈中“娓娓道来”。馆内还有非遗传习所,设置了路桥灰雕、汉芳香制作技艺、蛎灰传统制作技艺、蛎灰蛋传统制作技艺等研学、体验空间,将香文化与汉芳香、蛎灰、路桥灰雕等本土非遗项目有机融合,为游客们提供了个性化的文化体验服务。
在博物馆一楼最后的展厅,展示了汉芳香泥的制作工艺。在挖掘香文化的过程中,卢伟业了解到,宋式香墙是古人把香文化运用到建筑材料上的生动实践。受此启发,他探索将熟蛎灰与汉芳香两种非遗技艺融合,制成汉芳香泥——一种新型建筑涂料,让宋式香墙古为今用。检测报告显示,这种涂料不仅能分解甲醛,还能杀菌消毒。古籍中描绘的“香墙能够去污秽”,如今有了科学的注脚。千年前的技艺跨越时空,以更具现实价值的方式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
汉芳香泥所砌的香墙还被运用到多处建筑中。2020年,杭州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开工重建。其中,慈福宫和东厅(即现在的游客服务中心)都以汉芳香泥涂壁,让宋代香文化得以重现。
让传统文化走进今天的生活,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我们所处的承香堂内,摆满了各式现代化的产品。卢伟业向我们展示他设计的“馏香器”:顶部是一朵莲花的形状,底部的“根茎”是车载点烟器。只要将顶部打开,放入馏香片,再将仪器插入车内点烟器中,在现代的出行途中也可以便捷品香。
“文化和商业不应对立,商人养文化,文化才能活得好。”他认为,想要探寻香文化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要“文而化之”,以新的商业模式去养文化,把文化变成生产力,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事实上,他也一直为之努力。他每年举办香会、雅集,请来琴师茶人,在香气氤氲中,重现古代文人的雅集。“香、茶、琴、画,本就是一体。我们要做的,是让传统文化的美被更多人看见。”卢伟业说。
卢伟业还有更大的梦想。
最近,他将香文化融入服装设计。他设计的袍服,袖中暗藏香囊,行走间暗香浮动。“古人袖子宽大,就是为了放扇子、香囊。”他笑称,衣服不仅可用来穿着,更是携带文化的载体。他想通过这件袍服,把中国的香文化带到更远的地方。
文化传承,不是固守旧纸堆,而是让传统之美在现代生活中重新焕发生机,“香火不息,不是因为有人守着,而是因为它本身足够好,好到让人无法拒绝。”卢伟业说自己还在路上。就像那缕“观烟香”,不急着定型,慢慢地、自在地,在空中画出属于自己的轨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