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一颗赣南脐橙的“新出海记”

字体:
—2025—
11/28
08:53:55
2025-11-28 08:53:55 来源:潮新闻 执笔 张昉宇 杨一凡 严粒粒 赣南日报 刘晓慧

  11月初,清晨,细雨轻润赣南红土。

  在江西赣州信丰县绵延的山坡上,金黄色的脐橙缀满枝头,如碎金摇曳。步入裕和农业车间,清甜橙香扑面而来,84岁的袁守根与32岁的罗崇杰并肩伫立分拣线侧——老人满是皱纹的手轻抚传送带上跃动的果实,青年紧贴其旁,目光灼灼追随。当包装箱“咔嗒”合拢,这些新鲜脐橙将启程飞越重洋,直抵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袁守根(右)与罗崇杰(左)。记者 杨一凡 摄

  这温暖的瞬间,恰是赣南脐橙半世纪传奇的缩影——1970年,袁守根引种200棵“华盛顿脐橙”苗,在贫瘠红土中倔强扎根;如今,194万亩橙园翻涌成金色海洋,赣南脐橙出口到22个国家和地区。

  浙江来的“赣南老表”,种出一片大产业

  “世界脐橙看赣南,赣南脐橙源信丰”。初抵信丰,漫山遍野的橙林如绿色海洋,空气中都弥漫着清甜的果香。听闻我们来自浙江,不少果农亲切地迎上来:“赣南脐橙引种的第一人,就是你们的老乡!”

  这个发端于55年前的产业传奇,竟与一名浙江诸暨人紧密相连。在裕和农业,我们见到了84岁的袁守根老先生。一头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身板挺拔,思路清晰,诸暨乡音未改。谈及脐橙,这位耄耋老人的眼中瞬间焕发出年轻人的光彩。

  从诸暨二中毕业后,袁守根考入江西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今江西农业大学前身)。学成后,他选择扎根信丰,成了这片红土地上的“赣南老表”。

  1970年,身为信丰县安西园艺场技术员的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从湖南邵阳引回200株“华盛顿脐橙”苗。站在荒芜的山坡上,他肩挑水桶,手提稻草,开始了艰难试种。村民们好奇地围拢观望:“袁技术员,这是要种啥新东西呀?” 

  “那时条件艰苦,每一株苗都金贵。”袁守根回忆道。最终,200株苗活了156株。三年的辛勤培育,橙树终于开花结果。袁守根清晰记得切开第一颗成熟果实的瞬间:橙黄的汁液流淌,一股独特香气弥漫开来。

  1976年,安西园艺场精心挑选的20颗脐橙,在广交会上反响热烈。次年,一吨脐橙供应香港市场,卖出每公斤36港元的高价。“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袁守根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当时发来的电报说‘果似美国橙,价高于美国橙,请速组织货源!’”赣南脐橙一炮而红。

  我们从赣州市柑桔科学研究所了解到,赣南脐橙在香港的成功展销让专家意识到赣南独特的生态气候优势。1980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赣南开展系统调研,得出“赣南是得天独厚的柑桔生产基地”的结论,为赣南脐橙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奠定了方向。

  1981年起,赣州市柑桔科学研究所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长达十年的联合品种选育。在八个引进品种中,“纽荷尔脐橙”因适应性强、易丰产稳产、果型端正、色泽美观、味甜无核、耐储运等特点,迅速成为赣南乃至全国的主栽品种。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江西提出“在山上再造一个高效益赣南”,赣南提出“兴果富民”的战略,正式确立了以脐橙为龙头的果业发展道路。袁守根被委以重任,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大家都看着,我必须站出来给大家做个样。”他全身心投入,推动信丰开发建设“百里脐橙带”。昔日荒山披上绿装,挂满金果。

  如今,赣南194万亩橙园蔚为壮观。脐橙产业已成为老区人民的“致富树”“黄金果”,带动了100多万从业人员增收致富。

  果农用独轮车运送采摘的脐橙。记者 杨一凡 摄

  虽已退休二十余载,袁守根依然忙碌:担任技术大赛评委,深入果园为果农答疑解惑,担任企业的公益顾问……他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等众多荣誉。面对赞誉,他很是谦逊:“功劳是大家的。我啊,就想把没干完的事继续干好,为咱们乡村振兴再添把力。”

  跟随袁老的脚步,我们走进现代化的果品分拣中心。橙子被精准分成20余种规格,打包待发。拿起一颗饱满的脐橙,袁守根端详轻声说:“我从浙江来,50多年围着一棵树转。你看现在,全世界都在等着尝我们赣南的橙子呢。”

  裕和农业脐橙自动化分拣流水线。记者 杨一凡 摄

  从追客户到客户追,“中国甜”走上世界货架

  前半个世纪的赣南脐橙靠敢试敢闯的老一代扎下了根基,如今它的出海速度与市场高度,靠科技与链路有了全面升级。

  在江西赣州正大农业(长岗)脐橙基地智慧橙园,山间的宁静被一阵螺旋桨的轰鸣声打破,一架无人机拖着吊索稳稳降落。

  正大农业无人机吊运脐橙。记者 杨一凡 摄

  “过去,果农们采摘后要装筐、抬上车、等车装满,再拉到400米外的分拣中心,一趟折腾下来要十几分钟。”正大农业负责人李彦嘻介绍道,“现在无人机一飞,两分钟就到了。前后只需两个人装卸果子,省时省工更省钱。”这看似简单的“空中运输”,正是赣南脐橙产业拥抱现代科技的一个缩影。

  这位原本活跃于销售领域的都市女性,几年前因好友兼合伙人肖播一句“来帮我做几单”的玩笑话,意外踏入了脐橙出口领域。未曾想,这“几单”生意,竟演变成她如今“飞”遍半个地球的日常。旺季时,她的行程密集如航空时刻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

  “脐橙要走出去,不能靠运气,必须靠稳定。”她望向再次起飞的无人机,“稳定的甜度、稳定的供应、稳定的运输。”通过引入无人机吊运、大数据监测、自动水肥系统,橙子种植采摘的科技范儿越来越浓。

  这份“稳定”,不仅体现在种植端,更贯穿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若要让每一批出口果都经得起跨国运输、满足不同市场标准,仅靠采摘端的科技远远不够,分选端的精细化同样决定着脐橙能走多远。赣州当地企业绿萌自主研发的产品服务于全球3000余家商业用户,占据了赣南中高端分选设备98%的市场份额,在国内中高端市场也占据70%以上,更远销美国、西班牙、以色列等33个国家,被广泛应用于柑橘、苹果、桃等60多种果蔬的精细化处理。每一颗走向世界的赣南脐橙,都经过这些先进设备的严格筛选,确保符合高标准。

  而今,赣南脐橙加速拓展全球“甜蜜版图”,不止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好的品质保障,还在于精准挖掘更多的市场可能。

  清晰的市场洞察,让赣南脐橙“甜”得恰到好处。坐在李彦嘻身旁的肖播,对全球市场的细微差异了然于胸:“不同国家偏好不同,中东爱大果,东南亚喜中大果;我国北方消费者偏爱带点酸味的橙子,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则一样钟情纯粹的甜果。”今年,仅印度尼西亚的订单就达五六十货柜。“我们的新目标是打入俄罗斯市场。”肖播信心满满,“以前是我们追着客户跑,现在是客户追着我们。”

  信丰县果农正在采摘脐橙。记者 杨一凡 摄

  据龙南海关数据,2024年赣南脐橙出口量达1.2万吨,同比增长1.45倍;今年1至10月,出口量已超1万吨,同比增幅高达81%。出口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已扩展至22个。

  赣南市果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赣南脐橙鲜果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基础上,当地不断鼓励企业通过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信明、正大等企业研发出脐橙糕、脐橙酒等一批衍生产品。农夫山泉在信丰建成亚洲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橙汁加工企业,年处理脐橙鲜果20万吨、年产2亿瓶以上无菌灌装果汁。 

  新一代传“橙”人,让脐橙有了“第二次生长”

  产业能不能走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一代愿不愿意接”。

  赣南脐橙的产业链上,年轻人的身影曾寥若晨星。果园里多是五六十岁的劳动力,产业传承的隐忧悬在每个人的心头。但在记者走访的多家企业里,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有年轻人奔赴而来,有年轻人选择留下,成为赣南脐橙产业“第二次生长”的力量。

  在信丰县安西镇橙之源基地,两台大巴车载着近百位广东游客来这里拍照打卡、体验采摘,果园内飘荡着欢声笑语。

  游客正在橙之源果业基地拍照打卡。记者 杨一凡 摄

  基地负责人张帆是位“橙二代”,起初,他并不想把青春留在果园里。大学毕业后,他辗转杭州等地打拼。2016年,在外省从事电商的他回到老家,但迎接他的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一片枯死的果园。彼时,被称为柑橘“癌症”的黄龙病肆虐,叶片斑驳发黄,果实畸形。

  张帆记得父亲背手站在枯树间沉默,那沉默比任何语言都沉重。就在那一刻,他决定留下。

  他将果园推倒重建,用“宽行窄株”的现代种植模式重新规划;引进无人机实现精准喷洒;为水肥系统安装传感器,打造果园的“循环系统”;融入研学、采摘和生态体验,让果园成为“开放的产业教室”。

  如今在他的果园里,果农载着满车橙子从山顶驶下,各地游客体验采摘的乐趣,研学老师讲解脐橙的奥秘,连外国经销商都专程前来取经,年均接待游客和客商近3000人次。张帆笑着说:“以前我爸走过的路,我要重新走一遍,但路已经不一样了。”

  与张帆的“橙二代”身份不同,罗崇杰是带着国际视野的“新人”,他的选择印证了赣南脐橙产业的另一种吸引力:这里不仅有需要创新的田间地头,更有一套等待完善的全球化体系。

  罗崇杰的父亲和叔叔在广东做脐橙出口生意多年,2007年将团队迁回赣州,把事业从终端拉回源头。罗崇杰国外留学后在一家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当父亲打电话问他愿不愿意过来帮忙时,他带着犹豫来到了赣州。

  第一次走进公司,他就被扑面而来的果香击中。“那味道就像在说:这里能做成一番事业。”他后来这样解释选择留下的决定,“在广东,我们看到的是订单;在赣南,我们看到的是产业的根。做农业,也能有所作为。”

  裕和农业脐橙自动化分拣流水线。记者 杨一凡 摄

  在这里,他学会了通过果型判断成熟度,掌握了根据港口通关节奏调节收果时间的技巧,也摸索出在雨季维持品质的方法。“父亲那一代人让脐橙‘成规模’,我们这一代让它‘成体系’。”罗崇杰说。

  脐橙产业的“第二次生长”,正从更多年轻人的扎根开始。看着身旁的罗崇杰,袁守根欣慰地说:“脐橙要传下去,要靠更多新生代的力量加入。”

  一颗小小的脐橙,承载着赣南几代人的心血与梦想。它飞越山谷、穿梭城市,走上世界各地的货架,通往全球更广阔的市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在江西赣州信丰县绵延的山坡上,金黄色的脐橙缀满枝头,如碎金摇曳。步入裕和农业车间,清甜橙香扑面而来,84岁的袁守根与32岁的罗崇杰并肩伫立分拣线侧——老人满是皱纹的手轻抚传送带上跃动的果实,青年紧贴其旁,目光灼灼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