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湖州 正文
湖州慈善组织探索帮扶新路 "根部滋养":慈善助困更精准
2016年09月05日 10:07:41 来源: 湖州在线-湖州日报 记者 李华

  浙江在线9月5日讯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长兴县吕山乡吕山村的火龙果扶贫项目基地内,鲜红的果实挂上枝头,散发着成熟的香甜果味。

  大棚内,头戴草帽的果农们辛勤地劳动着,汗水湿透了衣衫,却止不住脸上的微笑。“辛苦一年终于有收获了,看着红艳艳的火龙果就像看到了红红火火的生活。”直起腰,擦了一把脸上的汗,一名村民说,因为家里条件困难,他被村里安排到了基地工作。

  据介绍,为帮助困难群众发展生产,2015年初,市慈善总会携手长兴县慈善总会建立了吕山火龙果扶贫项目基地,主要安排低收入农户、低保家庭、残疾家庭、困难党员4类对象参与种植和管理,除了支付劳动报酬,每年产生的利润也主要用于帮扶这4类对象。

  如今,在湖州,像吕山火龙果扶贫项目基地这样的慈善助困项目,正在逐步改变困难群众的生活。

  近年来,我市慈善组织不断探索帮扶救助新路径,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为助困工作提供“根部滋养”。

  千万元助困金解燃眉之急

  赵某因患病需要动手术,救助金额3000元,资金来源于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溪街道赵湾村帮扶基金;救助43户困难家庭,救助金额4.55万元,资金来源于杨家埠街道施家门村帮扶基金……在湖州慈善网上,滚动播放着各村级慈善基金的救助情况。

  从2002年开始,我市积极开展村(社区)慈善帮扶基金建设。截至目前,全市1294个村(社区)中,已建村级慈善帮扶基金975个,覆盖率达90%以上。

  50多岁的顾师傅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一家三口全靠他微薄的打工收入生活。年初,一场猝不及防的大病击倒了他,整个家庭顿时陷入了困境。“那段时间,每天睁开眼想的第一件事就是钱怎么办。”急需用钱却没有经济来源的日子,差点让这个一家之主绝望。就在这时,村里送来了2000元的救助金,解了燃眉之急,也让他恢复了生活的信心。

  由于小额日常救助摒弃了层层申请、层层批复的繁杂程序,可以由村里直接审批,村级帮扶基金救助有效缩短了时间,更加便捷高效。仅去年,村级帮扶基金助困支出53.88万元,成了家门口的幸福“加油站”。

  这是全市慈善组织构建精准救助网络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时期,湖州转型发展已进入跑道、加速滑行、即将起飞的关键节点。这是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我们慈善组织将发挥补充作用,着眼于政府已经考虑到但还未能解决的领域,做好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工作。”市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日常救助工作中,慈善组织变单个救助为群体救助,以项目的形式对特定群体开展救助,扩大覆盖面。

  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创新打造了慈善解难精准助困、慈善康复精准助医、慈善圆梦精准助学等7类项目。同时,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慈善暖军心”“快乐大姐”“五月阳光”“慈爱药品救助”等项目。

  “这两种是我每天都要吃的药,基本上每个月都要配一次。”在慈爱药业公司,结算完买好的药,林奶奶仔细对比了每样药品的价格,发现便宜了十几元。她说,由于患有慢性病,每天都要吃药,每月的药费就花掉了不少低保金,“街道帮我申请到了一些补助,加上这次的救助卡,生活和看病不成问题了。”

  今年初,市慈善总会携手湖州慈爱药业有限公司推出了慈爱药品救助项目。凡中心城区的低保户可持低保卡、身份证和药品救助卡到慈爱药业公司享受购药、就诊费用的优惠、减免,每户每年可享受最高400元的救助。目前,首批1378张药品救助卡已经发放到低保户手中,一定程度上帮他们解决了“看病贵”的难题。

  据统计,去年,市慈善总会助困支出493.85万元、助医支出178.42万元、助老支出 100.55万元、助学助教支出660.32万元,这千万元助困金为困难群体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救助项目变“输血”为“造血”

  点亮有点昏暗的灯光,将青菜倒进食槽, 5只湖羊立即围过来争抢,时不时“咩——咩——”几声,吃得津津有味。

  看着羊群欢乐抢食,邵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邵大爷是南浔区练市镇新华村的村民,今年70多岁了。因为老两口的生活清苦,年届古稀的他每天到工厂打工,老伴则在家里忙些农活。看着邻居们一家家建了新房子,再看看自己家破旧不堪的两间旧房,他的心里总不好受。

  2013年初的一天,邵大爷骑着三轮车,从练市年丰湖羊生态养殖场载回来两只小羊。“湖羊身上都是宝,小羊羔、羊肉、羊毛都能卖钱,我以前就想养但没本钱,这回可好了。”他说。

  邵大爷是造血型救助项目的受助者之一。那年,练市镇被确定为“浙江农信慈善基金”造血型养羊扶贫基地。依托当地蓬勃发展的湖羊养殖产业,基地采取“帮扶部门+基地+困难户”的模式,对困难户实施造血型救助,并不断扩大辐射面。

  “建起养殖场后,我就想帮帮身边的乡里乡亲。可是,给现金只能解一时之困,而且我们能给的也很有限。”养殖场的负责人说,经过反复思考,决定向困难村民发放种羊,带着大家一起致富。与此同时,养殖场还提供跟踪服务和技术支持,帮助村民解决养羊过程中的疾病预防等问题。

  这两年,家里的湖羊越养越多,邵大爷一家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第一年繁殖了6只羊,之前卖掉了3头小羊,赚了三四千元。”邵大爷开心地算了一笔账,这两只“致富羊”给家里赚了万余元。

  据统计,造血型救助项目帮扶对象每户每年通过养羊可获得6000元左右的纯收入,大部分受助家庭还扩大了饲养规模,经济收入迅速增加,逐步实现了脱贫致富。

  “老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农村,很大一部分困难群众有生产自救能力,却往往因为缺乏资金和技术而不能脱贫,对他们的救助从增强‘造血’功能做起,形成一个稳定的帮扶助困机制。”市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说。

  创业项目让助困提档进阶

  “从来没想过我能创业,还能带动其他人就业。”几年前,与小林相依为命的母亲得了重病,欠下了一堆债。当时刚刚中职毕业在一家服装企业工作的她,为了照顾母亲,决定在家工作。“最初就是和妈妈在家接订单,后来朋友鼓励我办一个服装加工作坊,我觉得可行就是钱不够。”她说,就在自己想放弃的时候,“创业扶一把”工程找到了她,并给她提供了贷款贴息、购买设备补贴等。

  如今,她的服装加工厂顺利开张,有了盈利,还帮着村里的几名“4050”人员实现了就业。

  自2010年以来,市总工会、市慈善总会针对部分失业贫困职工有自主创业愿望、具备一定创业能力但缺乏资金和技术的实际,联合实施了困难职工“创业扶一把”工程,向创业的困难职工给予资金扶持。 5年间,“创业扶一把”工程扶持困难职工及其家庭成员273户 (次)创业就业,发放资助款134.82万元。

  2015年,该工程转型升级,转变了以往发放资金的做法,采取小额贷款贴息、设备购买补助、租金补助和技能培训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变“输血”为“造血”,“量体裁衣”开展个性化帮扶。

  从爱心捐款到创业基金,创业帮扶项目让每一分捐款发挥出最大效应。

  随着困难职工“创业扶一把”带来的示范效应日渐显现,市慈善总会又携手市区两级组织部门和市残联联合建立了“困难党员群众创业帮扶(慈善)基金”,共筹集资金650万元,从2015年开始连续实施5年,每年将有重点、有计划地扶持200户左右的困难户,预计5年内面向市本级帮扶农村困难党员、困难群众将逾千名。

  “说实话,以前每逢过年过节领救济金的时候总是臊得慌,心里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现在能靠着自己的双手养活全家人,这日子才过得踏实。”通过创业帮扶项目,老李建起了养殖场,他说,创业帮扶不仅帮助他实现了经济脱贫,更实现了心理脱贫。

标签: 慈善;助学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