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0日讯 犹如一块生机勃勃的试验田,在长三角腹地——德清,改革的“种子”被不断播撒,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形成一道美丽风景。
7月初,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总结推广第二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其中涉及浙江的有5项,德清占得三席;此前不久,德清在城乡发展、地方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案例,入选“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典范案例,占全国入选项目总数的五分之一;最新发布全省首个《全域城市级自动驾驶与智慧出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年年底前全域开放自动驾驶测试……
改革,已成为德清最亮眼的标签。6月中旬,随着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这一国家级改革试点落地,该县已累计承担76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它们既单点突破,又相互交织,汇聚成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2015年以来,德清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2%,亩均税收提升约94%,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约29.1%,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71∶1缩小至1.68∶1。
见招拆招
以开拓精神破解发展难题
夏季的莫干山满目苍翠,风格各异的民宿点缀其中,吸引着如潮游客。一个月前,德清成为全国四个宅基地“三权分置”登记试点地区之一,这让这里750多家依托宅基地和农房开办的民宿更添发展底气。
2016年,周云云辞掉杭州的工作,带着合作伙伴回到老家莫干山镇劳岭村,花了两年时间和400多万元,将老宅打造成精品民宿——“塔莎杜朵”。虽然合作愉快,有一个问题却始终萦绕在他们心间。“我们注册了个体工商户作为经营主体,后期的投入可以算得很清楚,但老宅和宅基地的价值很难说清。”周云云说。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德清敏锐地发现了破解民宿业发展难题的机会,出台全国首个基于“三权分置”的宅基地管理办法:在明确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的前提下,允许农户转让、出租、抵押一定年限的使用权。同年6月30日,就在“塔莎杜朵”开业前夕,德清县发出全国首批宅基地“三权分置”证书。当天,周云云以50万元的价格,将自家宅基地和房屋20年的使用权出租给“塔莎杜朵”,她与合伙人之间的“糊涂账”随之厘清,而且有了法律保障。
见招拆招,以改革精准破解发展难题,这样的例子在德清并不鲜见。如今,患有糖尿病的洛舍镇三家村村民沈林仙再也不用赶到县城的医院复诊,因为县里专家长期在镇卫生院坐诊,各类胰岛素药物也能方便地配到。这一切源自该县瞄准群众所需,不断推进县域医共体改革。曾经一有头疼脑热就往杭州跑的德清人,现在对家门口医疗服务的满意率高达96%。
以改革开放之初的产学研“德清模式”为起点,德清人越来越习惯拿起改革的利器,冲破阻碍发展的藩篱——
城乡居民存在待遇区别?在全省率先开展城乡体制改革,33项城乡差异政策全面并轨;
西部山区如何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施“坡地村镇”试点,点状供地撬动区域发展;
项目投资审批难?率先推出“一窗服务”试点……
“遇到问题,就在解放思想中想办法、找出路。”德清县委政研室(改革办)负责人说,“这种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让我们在越来越多的‘无人区’留下第一个脚印。”
合并“同类项”
以集成改革促高质量发展
在德清,各部门单项改革不断深入,释放的红利相互叠加,正不断形成以几何倍数放大的正向效应。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为目标,该县加强顶层设计,合并“同类项”,将一个个单项改革举措装进城乡一体化、土地制度、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等“箩筐”,形成一系列集成改革,从而产生“1+1﹥2”的效应。
去年1月,德清获批成为全省首批全面创新改革联系点。该县随即成立以县主要领导为组长、15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面创新改革联系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省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省级科技金融结合示范区等一系列单项改革。
“领导小组的成立打破了条块分割,在持续推动各单项改革的同时,强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协调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德清县科技局副局长陈海建说。
紧盯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金融结合等重点领域,领导小组制定了20项改革任务清单,协同推进产业、人才、管理等相关领域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
在此基础上,德清打出“研究院经济”牌。截至目前,已由政府搭台引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的高端产业研究院20余家,其中清华大学—浙江德清材料设计与产业创新联合研究中心是清华史上首次与县一级合作共建研究院。
“这就相当于把科研团队请到了家门口,其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对德清布局尖端产业意义深远。”德清县发改局负责人说,此时,由“标准地”“一窗服务”、承诺制、“区域环评+区域能评”等组成的企业投资项目审批领域集成改革,为优质项目快速落地创造了条件。今年2月,以人工智能应用为主导产业的“天安云谷”项目落户德清智能生态城,一期以“标准地”形式拿下306亩土地,6月即实现开工,约定亩均税收高达120万元。
创优环境
以创新为改革保驾护航
“德清的改革为何源源不断、停不下来?除了发展的需要和上级的信任,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坚持以创新的理念持续优化改革环境。”德清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今年,德清提出了打造“全国县域第一智城”的新梦想,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深刻影响着德清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以‘标准地’信用监管为例,依托县域城市大脑,打通了国土、发改、经信、税务等部门的数据,鼠标轻轻一点就能查看企业的运行数据,判断其是否履约。”德清县大数据管理中心主任汤献国说,新技术的运用引导职能部门以提升履职能力为目标,大胆改革创新。
76项改革试点,涉及经济、农村、民生、生态等方方面面,错综复杂。如何确保有序推进,取得实效?“这本身就需要以改革的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机制。”德清县委政研室(改革办)负责人说,该县建立了“县委改革办+改革专项小组+牵头部门”协同作战的工作模式,在沟通联动、督查落实、验收评估、复制推广等环节紧密配合,同时把改革实绩纳入部门年度综合考核,且权重逐年提高。
干新事创新业,干部是关键。今年初,因为抓土地改革成效显著,原德清县国土局副局长邱芳荣调任县跑改办常务副主任,专攻“最多跑一次”这项龙头性改革。这样的例子在德清比比皆是。近3年,该县共有百余名在改革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干部得到提拔或转任重要岗位。
同时,德清在全省率先建立改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明确并公开免于追责的条件。为加快项目推进,去年3月,德清相关部门和莫干山高新区在强化事前、事后监管的前提下,试点推行简化环评审批手续的制度,并在一个项目审批中实施。此举虽突破了有关规定,但在具体操作中以更精准的“管”营造了更好的投资环境,相关干部被免于追责。如今,“允许改革有失误,但决不允许不改革”已成为德清干部的共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