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湖州 正文
他们是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受益者,他们的故事折射着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
沈家三兄弟,逐梦城乡间
2019年09月11日 05:45:28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黄珍珍 通讯员 董宏 诸悦

浙江在线9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珍珍 通讯员 董宏 诸悦)“你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县城有房却住乡下,每当有人问沈勤华时,他的回答十分巧妙:“我是德清人。”

从“城里人”“乡下人”到“德清人”,沈勤华身份转换的背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城乡之间不断拉近的距离。

70年来,这座位于杭嘉湖平原的小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次次抓住浙江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千万工程”、美丽城镇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等机遇,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今日的德清,44万户籍人口取消身份差别,33项城乡差异化政策逐一消除,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66:1,进入城乡全面融合阶段。

1.jpg

德清县城,行走在余英溪畔,美景如画。拍友 沈永水 摄

沈勤华与堂弟沈国洪、沈伟国,是舞阳街道灯塔村人。三兄弟最初步入社会时,都是游离于城乡间的泥瓦匠。如今,他们有的为生活打拼走向城市,有的回归土地种起“致富果”,有的在城乡间来回穿梭、诗意栖居。他们是浙江城乡融合发展的受益者,他们的故事折射着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

回乡

沈国洪:变身新农人,种下致富果

当过20多年泥瓦匠,如今又转身一头扎进田地,当起“新农人”,今年53岁的沈国洪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灯塔村,与中国千万个乡村一样,祖辈们靠着田地生活,以种植水稻、蔬菜或水产养殖为生。砖瓦业,曾是这里的支柱性产业。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德清就建立了砖瓦生产合作社。改革开放后,灯塔村所在的上柏乡等周边乡镇建起砖瓦厂,村里的不少年壮劳力当起了泥瓦匠。

初中一毕业,沈国洪也加入队伍,跟着堂兄沈勤华学做泥瓦匠。彼时,沈国洪的父亲沈坤元,正在上柏乡砖瓦厂担任厂长。上世纪90年代,因供过于求,砖瓦价格猛跌,上柏砖瓦厂面临亏损,砖瓦厂倒闭后,沈坤元回到村里重操旧业——种植水稻,养殖青虾。

沈国洪的生活轨迹与父亲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起初他并不想回去当“农民”。当泥瓦匠20多年,沈国洪几乎跑遍了德清所有乡镇,眼看农村的房子越盖越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日益完善。沈国洪决定,回到乡村开创新事业——在邻村上柏、双燕流转28亩地种植茭白,当起了承包户。

城乡融合,绝不只是在图纸上将城与乡圈在一起。一场大规模的“确权”行动,让沈国洪吃下了“定心丸”。2014年,德清对全县农村土地或山林的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进行确权登记,将村集体净资产折股量化到人,真正做到“农村利益可保留、城镇利益可享受”。

“确权”,有效激活了农村“沉睡”资产,让“死产”变“活权”、“活权”生“活钱”。沈国洪以自己承包的28亩茭白地为例,算了一笔账:出租土地的农户每亩每年可以赚取700元收益,打理茭白地的农户每月可领取固定工资,茭白采摘、种苗忙季时兼职农户一天收入200元。除去工资等各项支出,茭白地一年能赚10多万元。

为充分“活权”,德清建立县、镇(街道)、村三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制定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等19项政策,实行交易规则、鉴证程序、服务标准等“六统一”的管理模式。目前,已有10类农村产权开展交易,入场交易农户4.8万户,全县农地流转率达到76%。

2.jpg

土地成片流转,有利于发展高效的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2012年,灯塔村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增了119亩耕地,除去安置区的50多亩土地,最终结余土地指标近65亩。去年,村里200亩土地被余杭一家公司承包,打造成蔬菜、绿植基地。眼下在灯塔,人们经营土地的热情正在不断高涨,全村共有千余亩地用于蔬菜种植、虾塘有约500亩、茭白地约300亩,乡间绿意盎然、充满活力。

对沈国洪来说,最近10年是一生中变化最大的10年:一家人的承包地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7口人变身“股民”、享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7股股权;通过德清首个“跨村集聚”项目,一家人住进了占地面积125平方米的三层小洋房……

让沈国洪更加欣喜的是,村集体项目上柏菜市场已开业,茭白冷库即将“上马”,预计将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股权也能分红了。”沈国洪畅想着。

进城

沈伟国:搬家十多次,终圆住房梦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沈伟国的母亲沈才女对城里生活的憧憬。解放初期,德清县城只有一部小马力的发电机,因为供电不足,随时都会停电。在灯塔村,煤油灯也得省着用。

改革开放后,村里家家户户通上电,稻草屋变成砖瓦房。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成为沈家人渴望拥有的三大件。

“过上城里一样的生活”,是灯塔村几代人的梦想。干过一年泥瓦匠,沈伟国不愿像祖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他想进城!

1995年,22岁的他从部队退役,应聘成为德清县城一家单位的驾驶员。进城的路,似乎水到渠成,但此后20年间,他却始终在为一件事情发愁——住房。

“城里人在城里有房子,乡下人到城里工作只能租房子。”沈伟国掰着手指头数了数,从毛头小伙跟同事一起合租,再到结婚生子一家人租房,前前后后搬家足有十多次。

为什么一直搬家?沈伟国有苦衷。一来,回村与父母同住,上班实在不方便,“那时村口没有去县城的公交,泥巴路下雨骑车不好走”。二来,城里虽然有保障性住房,但面向的是“非农”户口,“哪里租房便宜去哪里,房东来涨租了、收房了,得搬;结婚了、女儿长大了,要有自己的小房间,还得搬”。

与沈伟国一样,2013年的德清,超过10万人游离于城乡之间。一纸户籍,横亘在城乡之间,打碎了沈伟国的“城市梦”。

2013年9月,德清在全省率先启动户籍制度改革,正式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划分,统一登记为“浙江居民户口”。

户改“破冰”,只是第一步。要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必须真正实现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早在“户改”前,德清已成立以公安、国土、民政等13个部门组成的“城乡统筹办”,梳理出因户籍性质不同而实行的33项差异化待遇。沈伟国一家最关心的住房,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的一天,沈伟国在报纸上读到一则新闻:“因为户籍制度改革,公租房有了新政策。”激动的他,拿起手机就给县住房保障中心打电话确认、递交申请。当年底,沈伟国参加德清综合性保障小区德欣家园摇号,成为“户改”后第一个住进政府公租房的农村居民。

眼前的德欣家园,坐落在县城中心地段,与周边的城市小区一样整洁干净、绿植葱茏。进电梯,上8楼,沈卫国开门微笑迎接。69平方米,两室一厅,有厨房、卫生间、阳台,还配备了空调、热水器。“每月租金只要100多元。”沈伟国笑着说,再也不怕房东涨租金、下逐客令了。

复苏的“城市梦”,给沈伟国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住房。“户改”后,新出台的经济社会政策不再与户口性质挂钩,此前一系列差别化公共服务待遇逐步被拉平。

今年8月28日,沈伟国的妻子在县中医院做了一个小手术。“手术是省里的专家来做的,住院一共14000多元的医疗费,报销后我们只付了4000多元。”沈伟国说,全家人已被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报销额度完全相同。

从进得来,到安得下,再到融得进,沈伟国们的“城市梦”已近在咫尺。

融合

沈勤华:城乡的月光,都能把梦照亮

清晨5时,上柏村鸿丰新村小区,65岁的沈勤华从睡梦中醒来,退休后充实的一天开始了。

搬回乡下后,沈勤华养成了一个习惯:起床后先在小区里溜达几圈,呼吸新鲜空气。吃完早饭后,沈勤华开着车去城里办事,路程不到10分钟。9时左右,出发去上柏小学项目施工地——从建筑公司管理层退休后,沈勤华被村里返聘,协助迁建安置工程的管理、协调事宜。

40多年的工作生涯,沈勤华始终在与房子打交道,他亲眼见证了乡村的崛起与城市的飞速发展。1993年,德清县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1994年,德清县人民政府驻地从城关镇迁至武康镇。此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道路宽阔通畅,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工业园区拔地而起。

早在1998年,沈勤华一家就在城里买了房。近几年,听说沈勤华搬到乡下去了,有人不理解,问他为什么?沈勤华总是笑呵呵地邀请对方去家里看看,“城里有的,我们村都有”。

城市与乡村,在这里融合——小区出门就是公交站,马路对面是新建成的幸福邻里中心,内设电影院、阅览室、舞蹈房、足球场等,不远处是幼儿园、小学,菜市场和超市。

这是德清县首个“跨村集聚”项目——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宅基地跨区域置换,打造城乡一体化新农村。村里的复垦耕地使用权,依旧归原住民所有,这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2014年初,沈勤华、沈国洪等128户通过宅基地置换,“跨村”自建新房,住上了鸿丰新村的联排小别墅。与此同时,县里下拨的2000多万元土地复垦经费,为灯塔新村建设送来及时雨,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道绿化全面完成,自来水、污水管网一应俱全,供水、公交、污水处理等实现一体化,村容村貌大幅提升。

3.jpg

近年来,德清城乡融合步伐不断加快。“户改”后,德清逐步消除就业、教育、养老、医疗、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差别化待遇。截至2017年底,33项城乡差异化政策全面实现并轨,德清城乡融合体制改革初步完成。

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为方便就近入园,德清健全“县—乡镇中心幼儿园—村教学点”体系,村幼教点条件大幅提升,专任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100%。9月1日,沈勤华5岁的小孙子浩浩入学了,就读的上柏幼儿园是省二级幼儿园。

养老服务全覆盖。德清已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每个村(社区)都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每月,沈勤华与妻子分别能领到1000元左右的养老金。节假日,俩人还常出省、出国旅游,过着“旅居养老”的生活。

家门口也能看名医。2017年,德清以省县域医共体试点为契机,整合3家县级医院、12家卫生院和141家村卫生室,成立两大健康保健集团,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省城和上海专家的诊疗服务。

如今在德清,一种特有现象正在发生:从户籍迁徙的数量上看,德清从城市迁往农村的人数略多于农村迁往城市的人数。

70年间,勤劳勇敢的德清人在城乡间自由迁徙。沈勤华觉得,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的月光,都能把梦照亮。

标签: 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美丽城镇建设 责任编辑: 王健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huzhounews/201909/W020190911207094911529.jpg

沈家三兄弟,逐梦城乡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