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14日讯 在85后胡青宇看来,他的家乡安吉余村,一直是靠山吃山。
小时候靠的,是山里的矿山,卖的是矿石;如今靠的,是绿水青山,卖的是风景和空气。
这一切的转变,始于15年前。
2005年8月15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安吉余村考察,对余村主动关停矿山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诞生地的余村,胡青宇一家的变化,正是当地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抹缩影。
曾经的“一厂三矿”首富村
腰包鼓了天空暗了
浙江地域“七山一水两分田”,三面环山的余村只有38公顷农田,自产的粮食往往不够吃,但在胡青宇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从没缺过钱。
这一切,得益于余村的先行一步。余村有400公顷富含石灰石的山林。从1976年开始,村里就陆续建起了石灰窑、水泥厂、砖瓦厂……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余村仅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个矿山、一个水泥厂,俗称“一厂三矿”。
靠着这“一厂三矿”,1980年,余村成为安吉“首富村”;1983年,村里开展建村规划,宽阔的马路通村到户。
这些村集体企业,让村民有了就业之所。全村280户,一半以上家庭有人在矿区务工,一个月的收入抵得上过去一年,1992年工人月工资达到七八百元。
那些年,村里诞生了不少万元户,新建楼房拔地而起。短短几年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00多万元。
胡青宇一家,就是矿山经济的受益者。他的父母都在矿山打工,尤其是父亲,作为一个拖拉机手,还负责村里100多辆拖拉机的维修工作。高中住校时,别的同学每周一般只有80元生活费,胡青宇有200元。
但得到这一切,余村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因为矿山过度开采,一到下雨天,原本清澈的余村溪就变成了泥浆水;山上青翠的毛竹,因为粉尘覆盖,变得枯黄……“那时候天空都是乌蒙蒙的,好像看不到太阳。”52岁的胡加兴是胡青宇的堂叔,也是余村漂流第一人。在他的记忆里,很长一段时间,余村是没有色彩的,“新房造了一两年就乌黑了,衣服根本就不能晒到外面,连窗户都不敢打开。”更严重的是,在厂矿工作的不少村民落下了腰疼、尘肺病甚至伤残。
于是,像胡加兴一样的年轻人,在80年代末考虑走出去。“不敢再待了。听说有些年纪大的已经生了病,不敢拿健康冒险。”
关停矿区成就生态县
溪水清了山野绿了
1990年起,像胡加兴一样,越来越多不想继续忍受肮脏环境的村民往外走,他们意识到,矿山经济不可持续。
1998年,国务院发出黄牌警告:安吉县被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
恢复生态,成了余村的当务之急。湖州启动全市矿山整治,余村的厂矿陆续关停生产线,淘汰重污染企业,彻底告别矿山经济。
父母开始转岗。“生活费暂时降一点。”那年正在上大二的胡青宇,记得父亲当时电话里这么说。
矿山关停,让村集体收入一度降到20万元,连村干部的工资发放都成了问题,很多失去就业机会的村民,也暂时失去了未来的方向。
阵痛在所难免。胡青宇的家在余村老村委边上。他说学校放假回家,经常看到村民围着村办公室大吵大闹,激烈时还拍起了桌子。争论的焦点,就是厂矿到底该不该关停。
胡青宇意识到,不仅是自己家,整个余村,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
2001年,安吉提出全新的生态立县发展思路。“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件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但也有不少人担心强调保护生态会影响经济发展。”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回忆。
关矿停厂后,余村人发现,三面环村的山林开始绿了,枯黄的毛竹几年后又开始重新生长,山里流出来的溪水也清波荡漾。
2002年,浙江省提出建设“绿色浙江”;2003年1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推动下,浙江成为全国第五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
“不卖石头了,卖风景!"胡青宇说,从那个时候起,县里开始鼓励发展休闲旅游。于是,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春林山庄”开张了;有人办起了竹制品加工小作坊,多的时候达到五六十家。一手抓生态旅游,一手抓经济发展,余村摸着石头过河。
2005年8月15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余村,对余村主动关停矿山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村里人心里亮堂了。”胡青宇说,大家更加坚定了在绿水青山上做文章的信心。
2006年6月5日,在第35个世界环境日表彰大会上,安吉县被授予“国家生态县”光荣称号,这是浙江乃至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县。
这些年,胡青宇看到,村里人一批带着一批干,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做大了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带来好日子
游客多了生意火了
仲夏七月,硕果盈枝。这几天通往余村的路上,沪A、沪B等外地牌照的汽车络绎不绝。村边荷塘传来阵阵荷香,大片向日葵争相绽放,村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不少游客驻足拍照留念。
胡加兴的荷花山漂流也迎来了高峰。
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采访期间,胡加兴接到的漂流咨询电话不断。在往年,荷花山漂流仅一个周末就要接待游客两三千人次,一年接待6万多人次,营业额达到300多万元。
时间回到2007年,在外当司机的胡加兴跟着安吉县旅游部门工作人员到宁波奉化一个山村考察时,被游客漂流的尖叫声打动。“小溪都能搞漂流,余村为什么不可以?”
说干就干,这一年,胡加兴花费100多万元成本,开出安吉第一家漂流。“那时候清理河道,发现溪底有很多淤泥,都是之前开矿留下的后遗症。”
有了旅游项目,游客渐渐多了起来。忙不过来,胡加兴邀请侄子胡青宇回村帮忙。
“一年有多少游客?能赚多少?”得到两个问题的答案后,胡青宇有了底气。2010年,他回到余村,一手开办竹筷加工作坊,一边帮助堂叔打理漂流生意。
漂流带来了人气,也让村民看到了商机。村里办起了越来越多的农家乐,绿水青山让村民尝到了甜头。
2016年,余村的小微企业全部搬迁到了天荒坪镇的工业园区,村里全面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创产业。
依山傍水,让越来越多像胡青宇、胡加兴一样的村民,在绿色中找到了希望。近几年,回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在外求学闯荡的大学生回来了,有着创业经验的“老板”们也回来了……胡青宇还通过后备干部选拔进入村委。这些有见识有想法的年轻人,为村里的绿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2017年,胡青宇家的新房建成,取名青舍九间,花了200多万元,打造成时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乡村民宿,并打造小型民宿聚集区,抱团经营。
2019年,余村累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520多万元。“同样是年收入三四十万元,现在赚钱更轻松,关键是模式更健康了,人的心情是不一样的。”胡青宇说,今年疫情期间,余村进一步打造乡宿联盟,村里40多家乡宿统一规范经营,推广余村乡宿品牌。
下一步,余村还将打造特色街,将咖啡馆、酒坊等深入到村庄内部,让游客不仅能游山玩水,还能体验当地特色,从而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余村的破茧之路,是当地步履不息追逐生态的真实写照,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样本。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