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泡沫箱、塑料盒、玻璃瓶这些东西根本不受待见,放在家里又占地方,只能当垃圾扔掉,自从家门口有了回收站,这些东西都可以变钱了。”昨天,湖城居民陈霞来到位于吴兴区红丰二路的欣回收再生资源服务站,将攒起来的干净外卖餐盒、奶茶杯、玻璃瓶等交由站内工作人员包文春进行分类、称重、估价。
纸板、金属、塑料瓶、泡沫、玻璃、旧衣服……记者在回收站内看到,各类资源回收价明码标注。“居民将可以回收的生活废弃物品拿过来后,我们会按照分类要求进行初步分拣,然后将过秤后的包裹放至资源暂存区,晚上再运送到资源分拣中心进行二次处理。”包文春告诉记者,他们对可回收物实行应收尽收,回收服务时间从早上8时至晚上6时,如果居民不方便出门,一个电话就可以上门回收。
如今在湖城,像这样的再生资源服务站有28个,主要覆盖11个街道,日均回收量突破了120吨。“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化,旧衣物、破铁锅、泡沫、塑料脸盆等生活废弃物数量快速增长,这些低价值物回收成本高、再利用附加值低,以往经常被当作其他垃圾处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市分类办介绍,为了让包括低值可回收物在内的再生资源有序“回家”,湖州市利用社会资本撬动分类力量,培育美欣达等本土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加快政企双向融合,同时市市容环卫中心及城市集团联合打造低附加值回收中心,对可回收物的应收全收实现托底。
据了解,再生资源服务站通过“固定站点+移动回收”“线上预约+线下即收”的双轨道模式,真正将资源回收融入到居民日常生活。采访中记者发现,回收站点的工作人员大多从之前走街串巷收废品的“铛铛师傅”转型而来。在吴兴区飞英街道塔下街欣回收再生资源服务站工作的蒋春宇,10多年前就跟随父母做起了废品前端的回收生意,但随着近年来垃圾分类的推进,不少居民都选择使用智能垃圾分类设备,传统废品收购生意日渐冷落。眼见路越走越窄,湖州又正好在收编“铛铛师傅”,蒋春宇去年受邀加入到了垃圾回收专员的队伍。
“去年5月以来,我们已收编80余名社会‘铛铛师傅’,通过统一培训、统一配车、统一保障,将原本零散的‘铛铛师傅’转变为收运正规军。”浙江欣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蔚介绍,该公司通过和政府合作,形成了从源头分类收集、回收清运到分拣中心专业处理、直达终端利用的全产业链,不仅提升了资源的回收利用率,而且回收经营者的生计也得以保障,实现良性循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