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浙江文化通”的年轻人
浙江在线8月12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陈淡宁)早晨7点37分,梁晋边喝牛奶边打开了手机。他刷到了一条消息,转头对妻子说:“周六下午两点,省自然博物馆有个做盆栽的活动,带女儿去吧。”
8点,梁晋出门。不到8点20分,已坐进自己的办公室。法律系硕士毕业的他,每天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研究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看各种新闻是他的必修课。他再次摁亮手机,点开写着“新闻”的文件夹,扫了一眼几个新闻客户端,退出,滑到下一页,在标识为“图书馆”的文件下,点进了“浙江文化通”。
于梁晋而言,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的早晨。
2013年11月22日“浙江文化通”正式开通上线。根据后台数据显示,其可以下载或阅览的Epub格式电子书有3万册,视频20000个,有声读物12000余集,公开课6000多集,与浙图网络图书馆无缝链接可以访问的扫描格式电子图书120万种,每天实时更新的全国各地区主流报纸400多种,热门人文类电子期刊250种,文化通定制的大屏机推荐新书3000种,并以每月月初150种的速度持续更新中。
装进手机里的
图书馆
2008年梁晋到杭州工作,到杭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浙江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
泡图书馆是梁晋在大学时养成的习惯:“可能是学法律的缘故,总想弄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而‘来龙去脉’是知识的深度,只能从书里获得。”
“但(这种习惯)也曾有一阵懈怠过,2011年左右吧?智能手机更广泛的普及和微博一类的社交网络飞速发展,让信息获取意想不到的便利。”梁晋说,“毕竟家住地离浙图也不算近。”但渐渐的,梁晋也发现了大量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对于一个热爱缜密逻辑的人来说,无法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他又恢复了一周去一次图书馆的习惯。
“2013年的冬天,有一回去浙图还书,我突然看到大厅里贴着一张海报,上面写着‘浙江文化通’app开通上线,还附带了一个下载二维码。我马上就下载了,里面的电子书资源和馆藏书查询功能在当时是比较符合图书馆读者的需求的。”
在梁晋的电子书架上,每一本下面都标识着阅读进度。最近,梁晋的睡前读物是那本《北大中文系第一课》,小字上进度显示“已读56%”。“想看这本书有一阵了,也是不巧,有空去图书馆的时候吧,这本书都是被借走了,想买吧有时手头事情一忙一转身就忘了。倒是在文化通上翻书的时候,突然就看到它了。”梁晋说,“有了它之后就变得不太爱买书了,想要什么书,习惯性地就会先在文化通里翻翻。它还有一个文献传阅的功能,会把一本书大约50页的内容作为试读部分发送到我邮箱里,可以作为要不要买一本书的重要参考。”
梁晋是第一批正式下载并开始使用
“浙江文化通”的用户,借助浙图借阅证的账号与密码就可以享受其中所有的功能。2014年3月13日,“浙江文化通”通过了专家的验收和评审。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当时我们手机里的客户端非常多,这个客户端显得非常不起眼。”
听取了多方意见后,浙图于2015年2月完成了“浙江文化通”的二期开发工作。
如今的“浙江文化通”,汇聚了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单位举办的各类讲座、展览、活动、演出等文化信息,同时,还专门配置了适合移动终端阅读的专用电子资源。
文化资讯预告、数字阅读和图书查询等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同一个移动平台上得到了体现,这种方式是全国首创。
与时代相处的方式
在变化
2013年后,“浙江文化通”有过几次更新,梁晋说,“比如馆藏查询,从最初只是查询一下是否有仓储,到现在可以在客户端上进行预约、续借之类的操作。又比如电子资源的模块下面,现在已经细分除了电子图书、章节、期刊、报纸、视频、论文等6个模块。通过关键词的检索,甚至比直接去图书馆找资料还要方便。”
“时代就是这么在前进的,公众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文化生活,”铁杆用户梁晋说,“杭州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一直做得很不错,浙江也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今年年初,浙江省图书馆发布了一组去年网络图书馆数字资源使用情况的报告,浙江人对于数字资源的关注度主要分布在工业技术、文学、医药卫生、历史地理四大领域,而点击率最高的前五本书分别是《我的名字叫红》、《从应用到创新
手机硬件研发与设计》、《金相分析原理及技术》、《中考语文专项常考题型大突破》以及《公共责任视角的经济责任审计理论问题研究》,而用户的使用时间则集中在上午8-10点、下午2-4点以及晚间7-10点。
如今,在杭州,梁晋能带女儿彤彤去的场所,不仅有各种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等,有时候不想出门,就直接在掌上就逛逛这些“场所”了,线下或线上,各有各的味道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