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G20劳工就业部长会议通过了《创新与包容性增长:让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就业能力更加适应、就业质量更高》的部长宣言,并将向G20杭州峰会提交宣言。会议认为,要实现充分和生产性就业,让人人享有体面劳动。近年来,我省扩大就业创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就业服务的精准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认识有关浙江就业的三张面孔。
杭州5万多名大学生冒雨求职。我省通过实施高校毕业就业促进计划等,提高就业服务精准性。(资料照片) 浙江日报记者 吴元峰 摄
一对再就业夫妻的创业故事——
“小珠贝”的甜蜜事业
浙江在线8月23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沈吟)缙云县壶镇溪东北路49号的小珠贝蛋糕房里,一双巧手上下翻飞,很快,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出现在了蛋糕上。很少有人会知道,这曾经是一双烧锅炉的手。这双手的主人,名叫吕文斌。
1964年出生的吕文斌瘦瘦弱弱,上世纪80年代,他和妻子朱丽平都是一大型国企的正式职工,那是一份让旁人十分羡慕的稳定工作。
计划赶不上变化。2001年和2002年,夫妻俩遭遇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因企业不景气,吕文斌和妻子朱丽平先后离开了工作岗位。
考虑再三,夫妻俩决定尝试创业。不久后,壶镇菜市场开出了一家蛋糕店。
刚开始,夫妻俩既没资金、又没技术,连最初开店的两千元钱也是借来的。县就业处知道后,及时帮吕文斌夫妻联系了中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公司,给予了2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同时给了1000元创业扶持金。“县就业处雪中送炭很及时,真的很感谢!”朱丽平说。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吕文斌夫妻的悉心经营下,蛋糕店的生意慢慢地好了起来,店面也越换越大。2007年,“小珠贝蛋糕”在镇上的商业繁华地段开出了新店。2014年,又在溪东北路上,开出了100多平方米的店面。新蛋糕店的生意非常红火,员工也增加到10余人。
从创业初期的坎坷,再到共度难关、共创事业的喜悦,夫妻俩也一路见证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仅有高中学历的吕文斌,不但勤劳肯干,而且善于思考。去年7月他还拿到了发明专利证书——一种制作仿真蛋糕用的材料。
吕文斌说,当初给店名起名叫“小珠贝”,是希望自家的小店,能像汪洋大海里的一枚小小贝壳,虽然小,但也能折射自己的光彩。
吕文斌夫妻开始把目光瞄得更远。每年,他们要去上海参加国际食品博览会,夫妻俩不断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最新设备。展望未来,夫妻俩充满了信心。
曹李发在介绍公司发展愿景。
一位“创客”青年3年将“便利店”开进2000多所高校——
曹李发:特色小镇伴我成长
浙江在线8月23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李攀)与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一墙之隔的良睦路旁,有一间人气很旺的“便利店”,叫“59store”。开业3年,它的“分店”已经覆盖到全国200多个城市的2000多所高校,7万多名在校大学生在“59store”当上“店员”,投身创业热潮。
眼前这位高高胖胖的年轻人就是“59store”的联合创始人曹李发,28岁,“创业10年,体重涨了35公斤,苦并快乐着。”
曹李发毕业于杭州的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踏着互联网创业浪潮的第一代“创客”之一。
创办“59store”前,曹李发在学校里发过传单、送过外卖、摆过地摊,“创业起步太难了,没钱没人,连个场地也没有,白手起家”。
3年前,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曹李发带着自己的项目和他人一起在省外创立了“59store”,利用B-B-C的模式,集中力量做大学校园内的“懒人配送”。一个宿舍楼安排一个“楼长”,平台搭建、物流配送等由总部统一设计,“楼长”只需完成订单的最后一公里,既带动了大学生创业,又开拓了高校市场,在校园里受到欢迎。
短短两年,“59store”的员工就增加到100多人,公司迅速壮大,急需更大的场所。此时,位于杭州余杭区的梦想小镇向这位背井离乡的创业者抛出了“橄榄枝”:3年免租金的办公空间,办公用具、带宽、服务器等硬件设施免费使用,公共服务则可以通过领取“创新券”来进行兑换,“拎包入驻”。
去年,他带着团队落户梦想小镇,只用了一个多月,梦想小镇就为他办理好公司注册等,并妥善安排了员工的住所。
曹李发记得很清楚,上班第一天,他只拎一个公文包。“梦想小镇有阳光雨露,我们只管茁壮成长”。
事实上,在这个孕育创新创业梦想的地方,“59store”享受到的阳光雨露远比曹李发想象得多。
创业缺方向?梦想小镇里,工商、税务、法务、财务、知识产权等政府部门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在这里集中办公,为创客们提供全要素、便利化的创业支持。
创业缺人才?浙大、杭师大等高校集聚,毗邻阿里巴巴的西溪园区,人才储备深厚,“59store”的员工如今大都源于本土的招才引智。
创业缺资金?梦想小镇从诞生之初就早有准备,小镇里有一个“天使村”,一大批投资机构聚集于此,慧眼识珠。今年,梦想小镇帮助“59store”对接了多家投融资机构。经过多轮的协商和谈判,“59store”获得了两亿元融资,成为大学生创业圈中的传奇。
如今,曹李发已然是梦想小镇的“代言人”和“引路人”,参加或创办创业大赛,遇到好的项目和人才,他总以“59store”的成功,想方设法将他们带入梦想小镇,“我并不是想要证明自己有多优秀,只是希望那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少走些弯路,创业太需要有人扶上马,送一程。”
宋昌美在白茶地。
一个农妇创办的茶叶合作社,带动3万妇女就业——
宋昌美:白茶地里“种”出希望
浙江在线8月23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吕玥 通讯员 朱玲琍)在中国白茶第一村——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几乎无人不晓宋昌美和她的故事:从一个小学毕业的普通妇女,到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从一位挥锄开荒的茶农,到进北京参加全国党代会的党代表……宋昌美的奋斗,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也让她成为当地人的榜样。
1991年,22岁的宋昌美嫁到黄杜村,开始独立当家的日子。然而生活依然窘迫……为改变现状,两年后,宋昌美自费报名参加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举办的茶叶培训班,并在结业考试中获得全班最高分。
然而,当宋昌美满心欢喜地回乡想种茶时,资金却成了最大难题。那年,她举家去湖州,丈夫打工,她独自带着年幼的儿子在厂区附近开小店,每天没日没夜地干活。两年后,她和丈夫带着攒下的第一笔启动资金——10万元,回乡耕种“梦想”。
1997年,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县、乡在黄杜村试点,鼓励农民种植白茶。在村里很多人都持观望态度的时候,宋昌美抓住机遇,和丈夫承包了50亩荒山种植白茶、龙井,搞家庭作坊式加工。
万事开头难,宋昌美并不懈怠。为了打开白茶的市场销路,丈夫在家里管生产,她一个人到杭州、上海、苏州等周边地区推销白茶产品。有一次,她好不容易把茶叶送到杭州一家经销店,第二天正准备回家时,对方却说茶叶质量不过关,不要了。在回家的路上,背上的茶叶就如千斤重担,一向坚强的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那种不怕吃苦的精神为宋昌美的生意打开了道路。2003年,她和丈夫申请了“溪龙仙子”的白茶品牌。
富裕起来的宋昌美,没有忘记跟她一样的农村女性。
2001年,在乡政府的牵头下,宋昌美带着溪龙乡7名农村妇女,一起创办了安吉县女子茶叶专业合作社,促进女性创业。在8位种茶大户的带动下,40多户中小茶农联合了200多户女性茶农共同发展白茶种植。目前,合作社会员中种植白茶面积最多的几百亩,最少的也有30亩,年收入高的达上百万元,最低的也在5万元以上。
如今,经过10多年的创业,现在女子茶叶合作社也由最初的8位社员,发展到现在100多位社员,几乎都是溪龙乡的女性,由此带动的3万多名采茶制茶工人,大多也是女性。从宋昌美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一名女性给一群人带来的力量。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