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
2016年09月10日 07:30:20 来源: 浙江日报

  编者按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9月9日,我省庆祝教师节,一批省杰出教师、省高校优秀教师、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省高校优秀辅导员、省中小学师德楷模、省“春蚕奖”和省“绿叶奖”获奖教师和获奖代表受到表彰。本报今天介绍几位优秀教师和大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松阳县,展现获奖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境界,祝愿全省广大教师节日快乐,为争当好教师、培养好学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尚可(中)

  尚可 不忘初心宽松做教育

  “习总书记用‘四有’标准为教师成长明确了目标和方向。我愿不忘初心,坚守教育梦想。”9月9日上午,在我省庆祝第32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会上,省数学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杭州高级中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尚可作为“浙江省杰出教师”代表上台发言。

  尚可引经据典、辞趣翩翩,杭高倡导的“人文引导、文理融通”在这位富有浪漫情怀和严谨思维的杭高“当家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接受记者采访时,虽然略显疲惫,但聊起对教育的理解,他立刻打开了话匣子。

  尚可从教35年来,有十余项教育教学成果获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政府奖等奖项,成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如今又获得“浙江省杰出教师”称号。他告诉记者,教学生涯里他经常扪心自问的问题就是“怎样站在学生成长的立场来思考学校的意义和功能,创建选择性、多样化教育模式,促进学生成长”,而这也是他始终探索追寻的教育的终极意义。

  实际上,杭高从2012年前后开始实践的“三宽(宽厚、宽容、宽松)四自(自觉、自律、自主、自强)”的教育模式,就是尚可教育理念的最好体现。采访中,尚可和记者分享了触动自己提出“三宽”理念的小故事。“我到杭高不久,一位在学校阅览室自习的女生发现自己的新手机不见了。老师当然有办法揪出拿手机的同学,但真的要这样做吗?”学校政教处主任当晚和所有在阅览室自习的学生谈心,分析了未成年人发生行为偏差可以被理解,重要的是能否知错就改。第二天一早,手机就出现在政教处办公室窗口,手机下还压有纸条:感谢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请求老师不要再追究,署名是“一个有一念之差的学生”。在尚可看来,教育就需要有宽厚的胸怀、宽容的态度、宽松的氛围。

  “以自觉定位,以自律定心,以自主定力,以自强定型”这16个字则是尚可希望杭高学生能培养出终身受益的素养。他还设计了与之配套的学生学习力提升行动。他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等,也都为全省的课程、教学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

  总结教学35年,尚可始终以专注的态度对待教育,热爱和责任就是这背后最大的支撑力。9月9日一早参加省里表彰会前,尚可还赶去杭高贡院校区参加开学典礼。“不是非去不可,但心里放不下孩子们。”尚可说,教育不仅是自己的事业,更已成为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 纪驭亚 通讯员 李军良)

卓亨逵在授课。

  卓亨逵 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9月9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团委书记、专职辅导员卓亨逵身着“小青荷”志愿者服装,在省人民大会堂作为“浙江省高校优秀辅导员”代表,上台发言。就在几天前,他还在和几千名“小青荷”一起为G20杭州峰会而忙碌。

  “一个人成功与否,不在于财富多少和地位高低,而在于能影响多少人。”还在读书时,这句来自当时辅导员的话,被卓亨逵认定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2008年,卓亨逵大学毕业,选择留校成为一名辅导员。

  如何把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点滴放进脑海,做好学生们的“管家”?卓亨逵告诉记者,他有一本厚厚的“档案”,收集记录了从业以来所带的400多位学生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特殊关心对象”。

  抑郁症,在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出现。“有个女生,因为难以承受课业的压力,做了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因为平时就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卓亨逵及时发现了她的异常行为,并进行干预和心理辅导。“站在学生角度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尽情抒发心里的情绪,是辅导员重要的工作。”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交流,这位女生逐渐正视了人生道路上的这段“小坎坷”,并积极配合接受心理治疗。

  大雪中,终于在江边找到因为失恋而想不开的学生;深夜里,赶往火车站找回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自责,并擅自离校出走的学生……卓亨逵说:“这些事情,都让我深深理解了作为辅导员的责任与担当。”

  辅导员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管家”,更应该是引导他们全面发展的导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卓亨逵发现,社交礼仪逐渐成为学生“课外必修”的一环。2014年,浙江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与公共管理学院一同组织建立了“浙江大学礼仪与形象管理中心”,在校园内为学生提供各类礼仪与形象指导,卓亨逵成为该中心的讲师。今年,他和全省数十名辅导员一起,为服务G20杭州峰会的“小青荷”们进行礼仪培训。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卓亨逵作为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帮助一届届学生成长。“我受邀参加过许多学生的婚礼。看着那些当年青涩的孩子一步一步走向社会,我深深感觉到了身为辅导员的价值和光荣。”

  关心学生,为学生无私奉献,在学生成长的路上承担起“引路人”的责任——卓亨逵这样要求自己。在他的影响下,他那原本不理解辅导员为什么要“24小时待命不关机”的爱人,也成为了高校辅导员中的一员。如今,两个“战友”互相约定,在“育人育心”的路上共同进步、并肩前行。(记者 严粒粒 周炜)

金伟智在教学生们雕刻瓦片。

  金伟智 怀揣匠心的海岛园丁

  一片青瓦,放在屋檐上,可以遮风蔽雨;若弃于荒野中,将归为尘土。然而,在金伟智的手中,这片不起眼的土瓦,却成了打开孩子求知之门的钥匙。“初心”与“匠心”并行,金伟智可不是“泥瓦匠”,而是岱山县岱西镇怀慈小学一名普通教师,扎根海岛农村长达42年,他利用农村常见的旧瓦片开展美育、德育教育,获得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等多项大奖,作为主要成员获得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9月9日,在我省庆祝第32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会上,金伟智作为“浙江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代表上台发言。“既然选择了教育,就无惧风雨;既然选择了农村,就无怨无悔。”金伟智说。

  岱山县渔山岛就像东海上的一颗小珍珠,岛上的渔民享受大海的恩赐但也经受着海潮侵袭。1975年,金伟智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渔山岛,在最为偏远的大西村小学担任代课教师。那时,从家到学校,金伟智需翻山越岭,每次回到家,已暮色深沉。为了教学,金伟智时常伴着窗外的海风在煤油灯下备课至深夜,若要去县城开会办事,需在海上颠簸两个多小时。岛上人烟稀少,一些学生家境贫寒,金伟智总是从自己的工资里挤出一点帮助困难学生交学费。在台风季节,接送孩子们上下学成为金伟智生活的一部分。

  在渔山岛的29年,金伟智经历了海岛村小的一一撤并,他也从一个教数学的教师,成为无所不能的全职老师。2003年,岛上最后一所小学渔山中心小学拆迁并于第二年撤并,金伟智不得不抛下妻子继续着教育的使命,在不惑之年,他被分配到岱西镇最偏西面的植新小学任教,随后因表现出色被调至怀慈小学至今。

  对金伟智来说,教育早已不是单纯的“坚守”,而是一份崇高的事业。除了埋头奉献,还意味着不断创新。随着素质教育提上日程,这位在同事心中无所不能的“老金”,成了海岛特色教育的先锋。2006年,岱山县教育局提出要“抓素质教育,创学校特色”,“老金”一下子来了劲儿。

  如何别出心裁,开辟具有海岛特色的教学?想了一整晚,“老金”有了主意。当时,学校一名美术老师有在瓦片上教孩子们彩绘的尝试,教过美术的“老金”记得在教学中有讲过中国古代陶片上的刻符一课,“对海岛上常见的瓦片进行精雕细琢,这不就是特色嘛!”

  一切从零开始,育人先要育己。于是,“老金”与学校老师一道,找来榔头、刻刀,花了一星期时间,敲敲打打,竟摸索出雕、刻、印等多种手段,一片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土瓦上,开始有了栩栩如生的造型。不曾想,在敲打之间,孩子们的兴趣、创意竟也滋长了起来,瓦艺教学也逐渐有了体系:三年级以下学生学习彩绘,高年级学生学习雕刻,由浅雕至深雕。

  2009年,金伟智利用近一个月的假期,带着一手培养的30多名学生组成“精干技术队伍”,完成了怀慈小学“方瓦育人”陈列室的装修。一片片由学生亲手创作的瓦艺作品,精巧地挂在墙上,陈列在橱窗里,或用璎珞装饰挂起。斑驳的瓦片,成了孩子们天马行空想象的载体,甲骨文、渔民画、儿童画,刺激着学生的创作热情,也让美术教育充满活力。当年,舟山市特色教育现场会在怀慈小学这所农村小学举行,“瓦艺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然而,在金伟智眼里,瓦片不单是孩子创意的媒介,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瓦片雕琢的美育中,金伟智和老师们还潜移默化将德育穿插其中,将瓦片淬炼过程中凝结的“逆境重生”、在建筑中的团结协作精神、青瓦时代的乡土文明等融入日常教学。2012年,金伟智等老师撰写的《“方瓦树人”瓦艺特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获得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2013年,金伟智所带的“瓦艺社团”获得舟山市首批精品社团称号……

  如今,漫步怀慈小学,瓦片铺在石子路上,镶嵌在围栏里,被做成瓦片假山。片片青瓦里,孩子们的创意在无边无际地滋长。再过两年,金伟智就要退休了,他有些不舍这三尺讲台,说还要继续教孩子,“通过教育,用一颗心唤起更多心。”(记者 李文芳)

邢乐耘近照。

  邢乐耘 使命即生命

  “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继续奋斗下去。”参加全省优秀教师表彰会后,长兴县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邢乐耘发出这样的感慨。

  虽然已到花甲之年,但是在邢乐耘心中,现在仍是奋斗的时候。为了能和年轻老师和稚气未脱的学生互动交流,她坚持学习各种时髦的互联网新技术。如今,她正研究如何把互联网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学到课堂知识。

  1980年,邢乐耘拿起教鞭成为了一名老师;1992年,放下手执12年的教鞭,她转岗成为一名教研员。从台前到幕后,伴随着课改不断深入,邢乐耘努力适应着新角色。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参与式学习。邢乐耘一面进行调查,一面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究,构建了丰富的教学模式,并且参加高中选修课程研发。由邢乐耘参与的《京剧,可以这样品味》作为浙江省推荐选修课程,面向全省推荐使用。自2002年以来,她主持与参与省级规划课题《以乡土史为载体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互助式课堂学习模式的研究》《“全程助学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在省级评比中均获二等奖。

  邢乐耘一直把培养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看作重要工作。在邢乐耘悉心呵护下,长兴华盛高级中学历史老师钱俊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成长为一名优秀老师。为了让钱俊适应不同环境,邢乐耘曾带着她到长兴当地四所不同类型的学校轮流上课。邢乐耘用笔记录下钱俊的每个表现,每晚都会和钱俊讨论一天的情况。

  这种让青年教师迅速进入角色的方式,邢乐耘称之为“入格”,但是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在她看来,还得做到“出格”。

  为了让教师“出格”,邢乐耘提出青年教师段位制和骨干教师研修制的培养模式。在带青年教师一段时间后,邢乐耘会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进行分类指导。通过系统、有针对性的培训,最终让每个老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在邢乐耘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像钱俊这样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从事教研工作以来,邢乐耘已经记不清自己带过多少青年教师。在她的努力下,一支由3名省特级教师、两名省教坛新秀、1名省优秀教师以及若干名市县级教学能手组成的优秀教师群体已在长兴逐步形成,而邢乐耘也因为出色的工作,先后被授予省优秀教研员、省杰出教师等荣誉称号。

  改革育人模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邢乐耘一生都在求索,她说自己最喜欢罗兰的一句话:“成功的意义应该是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尽了自己的努力之后,所感到的一种无愧于心的收获之乐。”正如她的名字一样,邢乐耘正在教育这块田野上辛勤地耕耘,静静地等待收获。(县委报道组 成守江 杨赟伟)

标签: 教师;优秀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