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有温度”的课堂到底什么样 不妨来感受一下三位好老师的课
2016年09月12日 04:47:23 来源: 钱江晚报 记者 沈蒙和

  浙江在线9月12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沈蒙和)假如要评选2016年度十大教育热词,“有温度”一定能顺利当选。比起冷冰冰的分数,“有温度”的课堂,显然更打动孩子,也更容易戳中父母的心。

  今年教师节前,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联合升学宝,发起了一项特别评选——在全区中小学教师当中,寻找“有温度的课堂”,结果有来自45所学校的100位老师当选。

  怎样的课堂才算“有温度”?学生喜欢、家长信任、同行认可、教学有效。这4条评选标准有点抽象,所以钱报记者跟着3位当选老师,去她们的课堂感受了一回“温度”。

  有传奇色彩的语文课

  一到李老师班里

  孩子们就不再害怕写作

  卖鱼桥小学李莉老师的语文课,在拱墅区小学语文界绝对是个传说。凡是她带的班,参加区里统测,就跟中国乒乓球队出征一样,结果毫无悬念,成绩肯定数一数二。还没走进她的课堂,她的同事就向钱报记者爆了料。

  这倒不是说李老师有多看中分数,而是她的语文课内容扎实、效率高。据说,李老师也因此圈粉无数。

  有一年,刚带完毕业班的李老师,又接了六年级一个班。一年后,该班语文成绩从中游冲到了年级第一。

  孩子们喜欢听她上课,是因为再也不怕写作文了。

  例如她在教说明文《新型玻璃》时,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5种玻璃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学习相关的说明方法后,会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作者让5种新型玻璃闪亮登场,分别用了哪些方法?

  于是全班孩子兴趣盎然捧起课本找答案,和同学一起交流,总结出了5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吸热玻璃,是用直接介绍法;隔音玻璃,是用美好愿望的表达法;防尘玻璃,是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法……接着,李老师再引导想象:你们想发明哪一种玻璃?任选课文的表达方式,介绍一下,课后写篇习作。

  从孩子们的课后习作看,这堂语文课的效果非常好。

  李老师说,小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最害怕的就是写作文。其实,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好文章,作者写作时有清晰思路,如果老师有意识揣摩作者思路,读的同时也就是在学着写。

  吃透教材,相当于得到作文的大智库,她有个观点,课本就是最好的作文书。所以,她每次在备课时,在备每一篇课文时,常常掘地三尺取活水,用习作眼光教阅读。

  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不怕写作,敢于表达,慢慢善于表达。看一篇文章会用不同视角,以读者和作者不同身份文本解读。

  听这样的语文课,感觉暖暖的。

  让人垂涎欲滴的英语课

  “美羊羊”的杨老师

  用美食开启学生语言天赋

  说起英语课,很多人脑海中首先蹦出来的是ABC,但只要是文澜中学英语老师杨志琴的学生,就不会这样。看到课表上“英语”两个字,他们就好像闻到了糖果、饼干、奶昔等各种美食的味道,香气四溢,心里也暖洋洋的。

  新学期,杨老师接手新初一,已经有灵光学生打探到了她的昵称:美羊羊(杨杨)。

  听杨老师的英语课,要做好“玩”的准备。许多英语老师的第一节课,是让全班同学用英语做自我介绍,互相认识,杨老师却脑洞大开,让学生玩“Name Game(名字接力游戏)”——先请一位同学报自己的英文名,然后喊另外一位同学的英文名,以此类推,谁被点名后没有及时站起来,就要表演节目。玩过游戏后,顺便把新同学都认全了。

  按学生的话说,杨老师是个“英语游戏百宝箱”。比如,学到数字那一课,她又会组织全班算24点,并用英语表达解题思路。同时,她引进“一站到底”的机制,让几个小组两两PK答题,场面嗨翻天。等下了课,学生们猛然发觉,不知什么时候,课本上的单词和短语,已经记住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杨老师的课上玩英语游戏,赢了还有奖品。像单词拼写月度冠军,可以领到小糖果,算24点积分最高的小组还能吃到饼干之类的小点心等等。很多奖品还是杨老师亲手做的呢。

  除了各种小游戏,在杨老师的英语课上,见到美食的机会也很多。美食不光是奖品,也是杨老师上课的重要教学用具。比如,有一课讲奶昔制作,杨老师真的把制作奶昔的瓶瓶罐罐和香蕉等食材,都搬进了教室。她按照课文上的操作步骤,一边讲一边演示,并邀请学生上来一起操作。做完奶昔,课堂表现最好的同学,还有机会品尝。

  学生轻松愉快,杨老师就累了,平时要备课,还要开发游戏、制作美食、准备道具……

  杨老师对课堂的热情,就是扑面而来的温度。

  爱意满满的数学课

  葛老师随身必备指甲钳

  给孩子们超越课本的关注

  教龄11年的葛贤,昵称一栏至今是空白,学生看到她,永远是喊“葛老师”。因为这位在杭州运河学校任教的数学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没有城里孩子那么飞扬跳脱,对他们来说,一声“葛老师”是发自心底的尊敬,一种最朴素的情感。

  在课堂上,葛老师的步行距离要超过许多同行。她站在讲台上的时间有限,更喜欢走到学生们身边。所以班里学生总觉得葛老师离他们很近。其实,这个习惯藏着一个葛老师的小秘密。

  “我走到他们身边,就是想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对上课爱走神的孩子,葛老师有两招。

  一是“摸头”,课堂上,谁的眼光落在了别处,葛老师只要走过去,摸摸那个孩子的头,他马上就懂了。

  另一招是用眼神。当班里其他孩子发觉,葛老师的眼神温柔地注视某个方向,并超过一定时间,马上会顺着去找,帮忙提醒正在开小差的那位小伙伴。

  无论哪种都比简单批评更见效。因为这里面有葛老师对学生们的爱。

  葛老师的课堂,不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她会单独给缺课的孩子补课,也曾经给一双双脏兮兮的小手剪指甲,指甲钳一度是她的随身必备品,这是一种超越课本的关注。

  曾有个黑黑瘦瘦的男生,喜欢耷拉着脑袋。每次上课,葛老师总是在暗暗地注意这个孩子,发现他一直自顾自地做小动作,不吵不闹,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葛老师尝试用各种方法让这个孩子融入课堂,与他沟通,了解他的想法。

  葛老师上课最常跟他说的两句话是:“请不要紧张,老师相信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能跟我们一起学习,大家一定会给你鼓掌。”

  数学课堂,因为有了这样的老师而温暖……

标签: 老师;课堂;温暖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