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上网、不喜欢智能手机、没有支付宝……“互联网+”时代,老年人碰到的“新”看病难问题怎么破?11月22日,媒体推出社会管理领域第二题,帮老龄化社会寻找更有效的助老方式。
观察员有话说
倪大伯,72岁
实在不行,我只好向年轻人学习上网
这件事对我来说也不轻松啊
“身体不好,经常要去医院看病,几个三甲大医院都是常客了。”大伯自嘲。
“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一般都是打电话挂专家号的,因为早起去排队身体也吃不消。我一般先打114,让他给我转到我要挂号的医院;有的医院有自己的预约电话,我也会打去挂号。但问题都是一样的,电话经常打不进,或者打进去也挂不到号!”
像很多老病号一样,倪大伯有自己比较熟悉和认可的医生:“有一次,我从下午3点不停地打电话挂号,55分钟后电话才通,一问,想挂的专家号子已经没有了。”
倪大伯用的是老人机,只有最简单的打电话接电话功能,自然没有也不会“支付宝”等网络支付方式。
“虽然可以让孩子们帮我挂号,但是他们上班都挺忙的,帮我挂号电话还要打来打去,不大方便,我又觉得因为自己看病的事影响他们的情绪,怕他们担心,所以也很少找他们。”
倪大伯也享受过智慧医疗的好处,他在医院里学会了往市民卡智慧医疗账户充值,这样可以减少排队。
“这个我一定要好好表扬,很方便,我非常喜欢。不过,有几家省级医院还没有开通杭州市民卡智慧医疗的账户,还是不方便。”
“我已经连续几个星期挂不到我想看的专家号了,我就是想呼吁一下,让我们老人看病方便点,号子好挂点。实在不行,我这只手机只好去换成智能手机,向年轻人学一下手机挂号,这件事对我来说也不轻松啊。”
叶阿姨 50+
应该努力让老人享受智慧医疗的便利
不要让新方式方法把事情搞复杂化
叶阿姨刚退休,原先是市中医院心血管科的医生。
“现在看病真的不难,智能化机器很多,电脑记账,智慧医疗一条龙服务,等的时间也缩短了,跟以前比省时又省力。”对部分游离在智慧医疗之外的老年群体,叶阿姨觉得,应该努力教会他们使用、享受智慧医疗的便利,而不是去设置更多的新方式方法,把事情搞复杂化。
“最近这几年为什么还是有人在说看病难?主要是三方面原因,一是病人越来越多了,因为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再加上进入老龄化社会,看病的老人群体也在增长。我这个心血管的专业,病人就是以老人居多。我以前上班的时候,一坐下就起不来,上厕所都要跑着去;第二是‘二孩政策’放开后,妇科和儿科成了‘人气最旺’的地方,医院、医务人员的增长赶不上备孕妈妈、孕妇、新生儿增长的速度;第三是医院要发展、盖新大楼,老病人走到新大楼里,走来走去弄都弄不灵清,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叶阿姨分析。
叶阿姨提了很多很实在的建议,比如,医院多设置一些志愿者,教老人们学会使用自助挂号、网上挂号;
比如,政府多组织开展一些健康知识的教育,有些人看病几天感觉没好急着又来看了,其实治病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重复来看病也是浪费医疗资源;
比如,预防医疗也需要重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体检,这些都可以从源头上缓解看病难。
我在现场
昨天9:45至12:20,我们去了浙医二院、省中医院、市一医院3家医院,随机采访了13位60岁至81岁的老人,听听来自第一现场的“难题”。
最集中难题:不会用自助机
让我们意外的是,老人遇到的难题竟然集中在“不会操作自助挂号缴费机”,更不用说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平台预约挂号了。
自助机虽然“叫好”,但“叫座”大多数是通过志愿者来完成的。我们采访的13位老人里,只有两位老人自助机“用得蛮好”。
72岁的凌奶奶,头发灰白,手上拿着一张挂号单,站在市一医院一楼的验血取号机前,眼睛朝着收费窗口的方向看。
“我陪我老头子来的,他看泌尿科。”她指了指一个在收费窗口前排第二位的老爷爷说,“我们不会用自助机挂号,手机就更弄不来了,每次来医院都是叫这里的志愿者帮忙挂的。女儿有时候也会帮我在手机上挂号,但来医院也要叫志愿者帮忙取。”
75岁的陶奶奶戴着副黑框眼镜,站在市一医院一楼大厅一块电子屏前看上面的健康知识,她是来看眼科和消化内科的。
“消化科的医生说我吃了早饭不好检查的,要等4个小时,我就随便转一转。”陶奶奶说,“我很少来医院的,来了也都是让志愿者帮我在自助机上挂个号。现在都流行网上预约、自助挂号,但我们老年人哪里会啊。”
74岁的杨奶奶坐在市一医院1号楼和3号楼之间的椅上看微信,她是陪外孙女来打点滴的。
“现在她妈妈陪着,我就下来坐一会儿。”杨奶奶说,“老年人自助机不会用,网上挂号也不会,问问旁边的人就好了嘛,又不是木头人。”
70岁的瞿爷爷站在省中医院一楼电梯旁边,双手插在口袋里,像是在等人。
“我今天就是来开点普通的药,儿子帮我去拿了。”瞿大伯笑着说,“自助机那些我不会用的,我每次看病都是儿子陪着我来的,他会弄。”
62岁的孔大妈拉着老伴的手,站在一台自助机前。我问大伯,“看病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难题?”他大声地朝我说了一句:“病看不好就是最大的难题。”
孔奶奶朝我摆了摆手,小声地说,“他不会弄那个,有点烦躁”,大意是老伴不会操作自助机。
我退到一边,看老爷子在自助机上点来点去。“下一步”一步步点下来,到最后又点了“返回”。孔奶奶在后面说,“你不会不要乱点”。
79岁的沈爷爷坐在省中医院一楼大厅里的椅子上吃馒头,坐在旁边的老伴时不时地拿纸巾给他擦擦嘴巴。
“我们看好了,过会儿拿了药就回去了。就是各种机器不太会用,我们都是在窗口挂的。”
80岁的顾奶奶坐在浙医二院一楼大厅,我刚问第一句:看病时有没有遇到过难题?她就笑着跟我说:“你们昨天是不是写了一个这样的稿子啊?哎呀,昨天我一看到报纸就在想,这不就是我嘛。你们上面写的支付宝啊什么的,我也不会的。”
“其实说说呢,现在看病是越来越方便了,自助机上可以挂号又可以交费,就是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学不会啊,还好有志愿者”
难题二:看一个病几幢楼之间来回跑 看病开药要挂两个号
69岁的邵爷爷头戴一顶深蓝色的毛毡帽,身子斜靠在医院西药房的一面玻璃上,旁边放着一根拐杖,病历本摊开平放在左手上,右手在上面翻着一张张单子。
我问他,是不是在排队取药?他说是的,但是不知道要去哪个窗口取了。
他的病历本上有5张单子,帮他找了找,在其中一张上面找到了“一号窗口”。
“挂号最讨厌,特别是人多的时候;自助机也不大懂,但现在热心的年轻人多,边上很多人也会教我们。”邵爷爷说,对腿脚不方便的人来说,最麻烦的是几号楼几号楼找起来太累,挂号在1号楼,看病在3号楼,抽血又要跑到1号楼来。
69岁的王奶奶4年前摔伤了腰,昨天来医院准备做推拿,再开点中药拿回去吃。她站在一楼一块楼层指示牌前看了看,不知道是去骨伤科还是去针灸科。她的号子也是在窗口挂的,“用不来自助机”。
“这家医院我是第一次来,做了推拿,想让医生再开点中药,他说要重新挂号的,你说麻不麻烦。”王奶奶还替朋友说了两个“麻烦”——报销的事情搞不太明白,我一个朋友跟我说,她去医院做针灸,医生说耳朵不好做针灸,是报销不来的,瘫痪的人做针灸才能报;还有一个就是,医生不会给男病人开逍遥丸(一种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的药)吃的,说只开给女的吃,为什么男的不能吃?“可能医生是对的吧,我也不懂。”
有数据报道,当前大型三甲医院就诊患者中,中老年患者占比高达60%至70%。“互联网+医疗”在普惠大众的同时,怎样才能兼顾老年群体,解决新冒出来的“看病难”问题?
昨天我们在现场,三个印象特别深——
一个是“平等”,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给了大家平等的机会,但显然对老人来说,结果并不平等,仅仅是简单的自助机,就“绊倒”很多老人,更别提互联网抢号、移动支付等便利。而事实上,看着长长的一排银发队伍,发现老人才是最需要给予便利的人。
二是“学习能力”,要热情鼓励老年人接触新事物、尝试新东西。昨天我们在浙医二院肿瘤科,遇见了78岁的沈奶奶,在正在自助机上往市民卡里充了100元现金。“你看,卡这样插进去,要充值就点这里,钱从这里放进去。如果不要充值,就点这里,取消充值。”她笑着跟我讲解,她说了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你看我都快80岁的人了,新东西好东西还是要试试。”
三是“爱心”,在浙二和市一医院,自助机前都有不少志愿者,这给老人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都市快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