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站直了,跳起来,便是生命的“大河之舞”
2017年02月19日 09:07:16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史洁 文 杨子健 摄 通讯员 宋俊思

  浙江在线2月19日讯(记者 史洁 文 杨子健 摄 通讯员 宋俊思) 蹬着一双加钉铁皮的舞鞋,69岁的陈兰娟轻快地跳了起来。“踢踏踢踏”,律动的舞步声中,陈兰娟说自己正在做着19岁的梦。

  踢踏舞,就连年轻人也很少懂得怎么跳,而陈兰娟接触踢踏舞时,她已过知天命之年。2003年,陈兰娟在电视上看到了踢踏舞表演。“很激情,越看越激动。”陈兰娟说,那时候,自己对踢踏舞还很陌生,身边没人跳,也不知道该去哪儿学,“我年轻时蛮喜欢跳舞,退休了就想学。”

  一次,陈兰娟看见报纸上说庆春路有个舞蹈班免费教踢踏舞,她便报了名,那年,她55岁。这个年纪开始学着蹦跶,在别人看来是晚了,但她不在乎,还很投入。

  免费学习班结束后,她便经常在家自己琢磨,套着一双毛线袜,在地板上跳来跳去,有时候躺在床上,突然想起某个动作,双脚便不由自主地动起来。老伴都觉得好奇:“你这是在干什么?”

  2007年,陈兰娟年近60岁,她发现自学的这几年一直摸不着方向。“我想去北京再学一学,顺便考个教师资格回来。”她把想法和家里人一说,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把年纪,凑什么热闹?不过,老伴和女儿最终没有阻止她。

  2007年、2008年,陈兰娟自费去了两次北京,每次封闭学习1个月。她是舞蹈班里年纪最大的学员,跟那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起上课,同吃同住,连老师都拿她激励大家:“你们看看,这么大年纪的都来学……”

  “很多年轻人都是舞蹈学院的本科生,我一个老太婆跟他们一起学,有点不好意思。”陈兰娟说,起初,她都缩在最后面,后来被老师叫到了前排,渐渐就放开了,最后还拿到了踢踏舞B级教师资格。

  学成归来,陈兰娟开始带学生,还在西溪街道组织了一支30人的踢踏舞队。每天早晨,她都背着一个大书包,里面有两台录音机,还有橡皮胶、发夹等小物件,碰到地面打滑,她就会先粘上一圈橡皮胶。“要对学生负责,从头管到脚。”

  不管走路还是坐着,陈兰娟都抬头挺胸收腹,这都是跳踢踏舞练出来的。“年轻时,别人总是拍着我的背,说我的背怎么这么佝。过了50年,当年的知青再聚会,原来比我高的人居然都比我矮了。”陈兰娟说,就像有根线在头顶提着,她的腰背都是直的,看着个头自然高了。

  听说陈兰娟教踢踏舞,有个原先跳芭蕾的大伯也跟着她学,而更多前来学习的是完全没有舞蹈基础的阿姨。“踢踏舞跳跳蛮好的,动腿又动脑,要踏在节奏上,要去想每个动作、队形。跳了一段时间,我的衣服、裤子都大出了一圈,体重是没减,针灸医生说我的肉结实了。”跟着陈兰娟跳踢踏舞的王阿姨说,现在,他们都有点“走火入魔”的意思,出门总是先看地面,发现适合跳舞的地方,心里就很开心,“有次到了一个宾馆大厅,发现大理石地面很气派,大家都说这个地方跳舞好,忍不住要来一段。”

  陈兰娟的舞蹈队每天都在西湖边的一块场地跳舞,七八年下来,原本毛糙的地面已经被他们的舞鞋打磨得锃亮。除了带队,陈兰娟还在省、市文化馆公益授课,免费教大家跳踢踏舞。“我的体力可能也跳不了几年了,跳到跳不动为止吧。跳不了,我也能教。有人喜欢、想学,我就很愿意教他们。”

  生命就像一条大河,年近古稀的陈兰娟依然在这条大河中激起一个又一个的浪花,并等待更多的人和她一起将生命的“大河之舞”展现得更为大气磅礴。

标签: 踢踏舞;跳舞;大河;教师资格;橡皮胶;年轻人;舞蹈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