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记者走进工疗站 医师眼中的精神病患者是怎样一群人
2017年03月02日 05:53:3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吴朝香 陈伟斌

  米市巷工疗站的工疗员们在上课。

  工疗员们用废弃纸张做的手工品,很精美。

  浙江在线3月2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朝香 陈伟斌)前天,杭州东河发现绑着铁链的女尸,此后警方调取监控,发现她是自己跳河的,初步排除他杀。家属已证实死者患有精神疾病。

  精神病患者群体庞大,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有时难以自控、自戕或者伤人,都令人感到无奈。

  你可能不知道,在杭州,有131家工疗站负责精神和智力残疾人康复。在医院治疗后、病情稳定并且在劳动年龄段的病人会被送到这里接受康复治疗。

  这个群体的日常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如何与周边人相处的?又有着怎样的需求?

  59岁的王丽(化名)和69岁的庞树莲,对这个群体有着特别的认知,她们分别是杭州仁爱家园米市巷街道工疗站的负责人和古荡工疗站的精神治疗师,两人一个从业10年,一个从业20年。

  他们的一天

  从一场游戏开始

  米市巷工疗站和米市巷社区服务中心在同一栋楼中,坐落在生活气息浓郁的居民区中。

  作为日托机构的米市巷街道工疗站有近30位工疗员,其中80%都是重症精神病患者。上午9点不到,一楼楼道里来来往往都是已经早到的工疗员们,有人在放声歌唱,有人只是单纯地踱步。

  记者之前曾过来采访过一次,很多人还有印象,迎面走来,不少人会主动打招呼:你好。还有人主动帮忙叫医生:医生,有人找你。

  他们穿着干净的呢大衣或者厚实的羽绒服,围着格子围巾,热心和善,就像是你隔壁的老邻居。

  上午9点,王丽正在教室里上课,开课第一件事就是做水果接龙的游戏。

  “苹果”“火龙果”,每人先击掌,再报一种水果名字,前面一个人说完,后面的就紧接上,水果名字不能重复,还要记清自己的顺序。

  “这个游戏其实不简单,它能反映出每个人的反应能力如何,以此来判断他前一天晚上是否休息好、今天的精神状态怎么样。”王丽对当天的情况挺满意:两轮下来,没有掉队的。

  医生能察觉到异常

  但很难弄懂他们的心情变化

  10年前,米市巷工疗站成立,王丽从全科医生转到这里来做负责人,“那时候,还想着也就是到这里过渡一下,谁知道一直做到现在。”

  “每个人都会感冒,有人是身体上的,而他们是精神上的。你们在电视上常看到那些精神病人,头发长长的乱七八糟,邋里邋遢,现实里根本不是这样。你看,他们都干干净净的。他们有些人很聪明,多才多艺,有的逻辑能力比正常的都好。”王丽走进上课的地方,指着一位60多岁的老人,他穿着黑色大衣,瘦瘦的很精神,“他小提琴拉得很好,经常被点名请去演出。还有一个40多岁的,让写几个三点水旁的字,她能写出来一黑板,不够用,擦掉,再写一黑板。”

  不过,王丽也承认,这是他们病情稳定的时候。

  “他们情绪会突然上来,有时是发脾气,吵闹,有时是变安静了。”因为朝夕相处,王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工疗员一个细微的变化,她都能判断出对方是不是有异常。

  今年春节期间,一个工疗员一天给她发了六七条短信,王丽就知道他是躁狂了,“话多,兴奋,想吹牛。躁狂之后,接下来就会抑郁。”

  果然,春节过完,这个工疗员再见到王丽,不说话,没笑脸,嚼个口香糖坐在那里,也不像往常一样打招呼。

  即便这么懂他们,王丽也觉得精神病人的情绪变化很难掌控。

  “我们这里一个小姑娘,平时性格蛮好,排练舞蹈的时候,有个动作做不对,提醒她,她基本都会笑嘻嘻地改掉。但有一天,老师说的时候,她突然凶巴巴地回过去:你为什么说我!我咒你下辈子下地狱!然后就开始骂人。”

  在这方面,庞树莲也深有同感。

  “我们这里有个女孩曾离家出走过,就因为过生日她妈没给她吃蛋糕。还有的会突然对家人发火,只是因为父母让他多吃两口饭。”

  让他们尽量忙起来

  才能避免情绪波动

  米市巷工疗站的这间教室不大,简单到除了课桌就是一面写字的白板。上午9点到下午4点,工疗员们一天大部分的时间在这里度过。

  看报、唱歌、朗读、做手工……就像一群学生,每天来上学,学不同的功课。

  这种满满当当的日程安排是有目的的:让他们尽量忙起来,思维运转起来,不停滞,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情绪波动。

  除了常规课程,王丽和同事们还有意传授生活技能,一位工作人员甚至把家里的棉被和被套拿来教他们如何套被子。

  “他们多数人都是离异、单身,还有的是和父母一起生活,以后父母年纪大了怎么办?自理能力很重要。”家里有这么一个患者,家属的苦和无奈,这么多年,王丽见过不少,“很多时候,家属也被逼得一点办法都没有。”

  王丽还记得有一个男的工疗员,人高马大,犯病了,家人要把他送到医院治疗,他坚决反抗,“那么大的个子,力气又大,根本就制不住他。”

  最后,打了110,叫来警察帮忙。“他就在那里对家人喊:你要是敢把我送到医院,看我出来怎么怎么你们。家属也害怕,没办法,只能让警察把他送去,自己偷偷跟在后面,到医院趁他不注意,签字把手续办了。”

  更磨人的是生活上的一些琐事,比如家属每天叫他们起床,让他们吃饭,这些普通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在家属那里,却成了每天要完成的任务。

  他们最怕的

  是动不动就被说犯病

  工疗员们最怕什么?

  “什么举动都被人看作是犯病了。”王丽脱口而出。

  曾经有很多工疗员眼泪哗哗地跑到王丽这里诉说自己的委屈。“他们遇到高兴的事,兴奋了,或者偶尔情绪低落了,家人就很自然地说,看,又犯病了。其实,就是正常的情绪波动啊。”

  王丽感叹,大概长年累月面对这样一个需要被特殊关照的人,时间久了,有些家属的确说话不太注意,“所以,有时候最亲近的人反而最容易伤到他们。”

  如果说这只是一种言语上的刺激,那么有些家属的抗拒对患者则是身心上的巨大伤害。

  这也是为什么,20多年精神卫生工作做下来,庞树莲尤其觉得家属的配合太重要了。

  “我们在入户家访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监护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家人有病,更不愿把他送去治疗。他觉得这是件很丢脸的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就把病人圈在家里,不让出门。”

  庞树莲讲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有个10多岁的小男孩,极端狂躁,奶奶管不牢了,带到工疗站咨询,他一来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有人过来打招呼,他随手搬起椅子就砸,“我们一看就是需要治疗的,而且错过了最佳治疗期,但他妈妈不承认,坚持是孩子太皮了,这个妈妈还是位医护人员啊。”

  王丽也提到,她在入户说服一些家属把病人送到工疗站时,很多人都会一口拒绝:“工疗站?不要,不要,那都是疯子待的地方。”

  “家里有这么一个人,作为家庭,肯定很痛苦。有些监护人,真的付出很多。如果不幸家庭成员是这样的,家属们能正视这是第一步,起码不回避,治疗起来总归是好的,不然对病人,还是周围人,都不利。”庞树莲说。

  她在入户说服一些家属把病人送到工疗站时,很多人都会一口拒绝:“工疗站?不要,不要,那都是疯子待的地方。”

标签: 家属;工疗员;情绪;治疗;家人;打招呼;米市巷街道;医生;精神病... 责任编辑: 王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