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圆洞篮、元宝篮、五角篮……还记得童年时的它们吗?
手指翻飞间,仿佛穿越到从前
2017年04月19日 08:37:54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俞倩

  洪银梅(右一)传授学员竹编技艺。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辛勤劳作中凝结的智慧与艺术结晶。

  昨天,“老爸老妈博物大学”春季体验课堂请来了竹编手艺人洪银梅老师,在浙江省博物馆的罗汉堂里,为学员们讲述自己学竹编的经历,并带着大家学习竹编技法,感受竹编工艺的魅力。

  博物知识课堂:什么是竹编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资料显示,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竹子便成了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在殷商时期,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编织技法已经十分发达,目前已出土的文物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百余件。至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朝以后,竹编工艺全面发展,江浙一带出现了竹篮。

  2008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竹编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遗传承课堂:做好竹编,得有童子功

  洪银梅出生于原蒋村乡包建村,从小她就看着母亲和村里人一起编小花篮。看着一根根竹条变成一个个篮子,她觉得神奇极了。看着大人的手法与技巧,洪银梅渐渐地也学会了竹编这门手艺。

  时光荏苒,城市变迁,数十年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不少老手艺渐渐没落。如今,市面上已很少有竹编花篮等民间竹编小玩意儿了。

  “有一次,我去西溪湿地游玩,看到一个村民在做小花篮,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回忆。当时我就想,一定要把这门老手艺给捡回来。”于是,洪银梅专门去老余杭的山里向农民采购苦竹,“试过几次,有经验了。苦竹一定要两年以上的,三四年的最好,朝阳的竹子比朝阴的竹子更有筋骨。”

  劈篾、搭底、盘、修边、做柄、染色……道道工序精工细作,这是对老手艺的传承。童子功一发力,灵感便跟着来了,圆洞篮、元宝篮、五角篮、六角蓝、皮包篮、发篮……一根根竹篾在洪银梅手中格外服帖,手指翻飞间,各式竹编作品一一成型。

  “以前大家一起做竹编,真的很有趣,但现在连我自己的孩子都没学会这门手艺。”洪银梅说,许多老手艺人已经故去,而现在的孩子又没时间学手艺。将竹编技艺传授给更多人,一直是她的愿望,所以,她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加入竹编课堂,将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

  博物手作课堂:时间积累,让竹编“信任”你的手

  昨天的课堂上,洪银梅带来的苦竹篾只有0.2厘米宽,制作这些原料可花了她不少工夫。“我都是手工将成段的苦竹劈成竹篾,每段竹子都要劈2小时左右。”

  洪银梅要教学员们做的是圆洞篮,将6根竹篾巧妙地有机排列,使它们亲密无间,最后才能得到美丽的图案。

  第一次接触竹编,学员们难免遇到困难,特别是固定竹篾,很不容易。对此,洪银梅传授了一个小窍门——将竹篾沾点水再编,固定效果更好。

  从起手打底,到掌握编织顺序,学员们渐渐摸到了一些门道。一个个六角形依次排列,最终构成了一个个散发着淡淡香气的小竹篮。

  “第一次学竹编,有些学员会觉得竹篾在手里不听话。其实,想要控制得好,需要时间的积累,慢慢让竹篾‘信任’你的手,它才会听话,根根排列,牢固成型。”洪银梅说。

  课程结束时,几乎每一位学员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这让大家非常兴奋。“其中的魅力太大了,越做越有味道,很有成就感。”有学员说。

标签: 课堂;苦竹;博物;竹篮;手艺;童子功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