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桥火车站老站房和日军炮楼。
图一:1928年,游客走出斜桥火车站。
图二:蒋大伯和儿子早年在斜桥站的合影。
图三:斜桥站检票口和进站通道。(文中老照片由海宁市博物馆提供)
浙江在线7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崇远 通讯员 胡晨琦 王平)今天是“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的日子。时光荏苒,黑暗已渐行渐远,但屈辱的历史却从不敢忘。
近日,有读者向钱江晚报报料,在浙江海宁斜桥火车站旁,保存着一座侵华日军当年建造的炮楼,炮楼附属的营房中,还贴满了当年发行的日文报纸。“都快八十年过去了,还能保存得那么完好,很不容易。我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好好保护它们,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铭记这段历史!”
火车站边的日军炮楼
沿着硖斜公路从海宁市区向西行驶十多公里进入斜桥镇,再转过几条小路,一座带有欧式风格的小楼若隐若现,斜桥火车站到了。
小站早已没有旅客上下,目前只是沪昆铁路沪杭段的一个会让站。右侧的一座圆形炮楼——外墙由青砖搭建而成,楼前方立着一块“海宁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
炮楼分为三层,第一层和第二层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机枪眼和观察口,分别对准站内的铁路线和站外的公路,最上层则是瞭望台。
“斜桥火车站一共有两座炮楼,一东一西,都是侵华日军1940年左右建造的。当初上海、杭州等地相继沦陷,日军侵占沪杭铁路,在其中多个车站建设炮楼和碉堡,就是为了防止铁路设施和物资被破坏。”说到这座炮楼的由来,在斜桥火车站工作了一辈子,如今已88岁高龄的蒋国灿老人有些激动。“当年斜桥没有砖厂,日军为了修建炮楼和其他工事,在斜桥站旁的铁路道口设置障碍,强迫过往的老百姓每人上缴几块砖头,不交就不让过路。”
钱报记者走进炮楼内部,虽然建成多年,但由于保存得当,前几年又经过了彻底修缮,所以内部结构依旧完好。沿着木质的梯子登上最顶层的瞭望平台,下方的斜桥站和沪昆铁路一览无余,来来往往的列车从炮楼前飞驰而过,仿佛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刻骨铭心的年代。
1940年的日文报纸
斜桥站站长倪明领着钱报记者来到了炮楼附属的一间平房。“这间屋子是当年炮楼附属的营房,除了用来做办公地,地板下方还有一排水牢,关押抗日军民……”刚进去,天花板上铺满的报纸让记者惊叹。
仔细观察,这些大多都是日本昭和十五年(1940年)前后出版的日文刊物。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但报纸上记载的部分文字仍清晰可见。
在一份比较清晰的《大阪每日新闻》老报纸里,钱报记者发现,有几篇报道的标题里,竟有“泰兴无血入城张少华归顺”等字样。
倪站长说,这些报纸一开始大家并没有发现。“这间平房是水泥结构,但天花板是木质的,这些报纸因为就是在水泥屋顶和木质天花板中间做铺垫,2013年修缮炮楼和站房的时候,大家把原先的木板拿掉,这些日文报纸才‘面世’。后来文物部门等单位的专家都来了,看过后让我们妥善保存,还使用了德国进口的药水来进行防腐保护。”
观潮专列停靠的火车站
紧挨着炮楼的,就是斜桥站的老站房。这座站房建于1909年,面积大约100多平方米。如今已经变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悬挂着的老照片向人们讲述着斜桥火车站的沧桑经历。
望着眼前的斜桥火车站,蒋国灿老人感慨万千。蒋大伯是1960年到斜桥火车站工作的,当时主要负责行车工作;1978年后,他调到车站票房售票直到退休。“我来的时候,车站总体的外观就是这样,只不过那时外墙刷着一层土黄色的涂料,屋顶下方的女儿墙也因战时被毁,如今修复得很好。”
这座小站,有老人一生的回忆。
“那个时候斜桥站是有客运列车的,每天都有好几趟开往上海、杭州、宁波和金华等方向,而且早年乡镇公路不发达,所以斜桥站货运的运量也大,我们八个装卸工人,从白天到黑夜,活还是干不完。”
最让蒋大伯记忆深刻的是,以前每到钱塘江大潮来临时,斜桥火车站就会成为观潮游客的必经之地。
海宁市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告诉钱报记者,根据历史记载,早在1915年开始,为了方便游客观潮当天往返,铁路部门就曾在海宁观潮季期间特意加开观潮专列。
“从我工作后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每年八月十八大潮期间,每天都有游客乘坐火车到斜桥,再转乘轮船到盐官看潮,多的时候,每天有六七百人,火车车厢都塞不下了!”蒋大伯回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