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面馆
鼎顺小吃
福缘居
陈八两面馆
源兴面馆
惠民美食店
老地方家常小吃
昨天,源兴面馆的员工边撕笋条边聊天。他们很快将和面馆一起搬迁至别处。
惠民路上一家饭店张贴出了搬迁告示
摄影 葛亚琪 制图 连诚
因为旧城改造,惠民路一街的小吃店都要拆了。杭州大伯何宝根一时不知所措,几天前打进85100000热线跟快报说了蛮多,“好吃的小吃店都要消失了,真让人舍不得……”
何大伯66岁,在惠民路一带住了66年,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吃在这里。在何大伯记忆中,20多年前,惠民路小吃是伴随清河中学建校而兴起,随后逐渐演绎变化,成了气候,有了规模……
昨天下午的一场阵雨后,惠民路上人流如梭,我跟着何大伯从东向西,慢慢走过去。
惠民路东头,有一家葛师傅杭式煎包馄饨店,门关着,门上贴了杭帮菜博物馆给三道菜颁发的奖状:煎包、牛肉粉丝汤、小馄饨。
“我吃过几个月,味道蛮好,原来的老板去沙特了,这里留给他姐姐照看。”何大伯说,“它不拆。”
又往西,走到小麦哥鲜笋烧麦店,店面很新,何大伯说,“它也不拆。”
为什么要介绍这家店?
“因为烧麦太好吃了,我一年有100天吃这个。”何大伯说的是早饭。
“要拆的是从这里开始,”何大伯指向编号惠民路5-3的一排小吃店,然后向我强烈推荐“惠民美食店”。
“我一年里有150天的早餐是在这里吃的,豆浆、油条、烧饼,真是绝了。生意很好的,早餐做完、下午和晚上做烧烤,过去这里是学校,所以有个叫‘园丁角’的文具超市,后来改作美食店了。”
店门虚掩着,我走进去一看,空无一人。
何大伯又径直走向一家源兴面馆,说这是他去的最多的面馆,营业到晚上12点。他最喜欢吃肉丝拌川、腰花面和笋干肉丝面。
“源兴面馆”四个大字用隶书写就,看去有些年月了。店门开着,客人不多,四个员工在撕笋干。
比如收银员许大姐,贵州人,进店时27岁,如今已是奶奶了(老家有个4岁的孙子)。1999年,源兴面馆开张不久,何大姐应聘做了收银员,18年后,工资从2000元涨到现在的4000元。
何大伯跟许大姐开玩笑,“来的时候是个苗条女神,现在胖了一大圈喽。”许大姐嘿嘿一笑,手里活儿不停。
厨师“猴哥”,姓侯,河南人。16年前进店当厨师,每天在店里头二楼狭长闭塞的厨房间里倒腾,干到现在,皮肤黝黑身材发福,今年,35岁的“猴哥”在临平买了房落了户,把两个孩子都接来杭州上学。
陈大姐和刘大姐,分别在店里干了六七年。许大姐记得,店面开始只有4张桌,发展到如今有18张桌了。
许大姐说:“每天来的大部分是像何大伯这样的老顾客,新顾客很多是网上看口碑找过来的……有个顾客,前一天在店里落下一枚钻戒,拿回去后第二天,给我们送了个大西瓜来,还有个人落下一叠报纸,里面全是钱啊,有10多万,给工人发工资的。后来他打电话,我说你赶紧来拿,带上身份证……”
福缘居旁有个烧饼店,柳大姐忙得汗津津。8年前和老公李师傅从山西来这里开店,如今要拆了,老公每天忙着找店面。
一会儿,汗流浃背的李师傅回来了,他说店面很难找。“这一片跑了,古荡、骆家庄、城东都跑了,很多地方批不出餐饮执照……”
小吃街快到尽头,是鼎顺小吃,店门关了,老板在里面搬冰箱。
何大伯问他,接下去怎么办?老板抬起头,欲言又止,又低头搬冰箱。
85后小周路过,说他是吃着鼎顺小吃长大的。
”这家店最早开在定安路游泳池门口,我幼儿园就开始吃了。那时候锅贴1毛5一个,奶奶每次周末总会买来给我吃。我上小学的时候,锅贴涨到2毛,以后很多年都没涨过。之后定安路那边改造,店就搬到了现在这里……
“我觉得他家锅贴是全杭州最好吃的,薄薄的皮,最底下一层煎得焦焦脆脆,一口咬下去,肉汤汁会流出来……”
小周讲到这里,下意识地咽了一下唾沫。
以后吃什么呢?何大伯和小周一样怅然若失。下午4:00,何大伯接到老伴电话,催他赶紧回家做晚饭。“不说了!”何大伯向我挥挥手,转身就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