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晖一区危房原貌
社区干部帮助陈奶奶解决过渡房安置
陈奶奶每天都能看到自己家的改造进度
“社区干部啊,我都90多岁了,让我搬出去,我不知道还能不能搬得回来。”住在朝晖一区39幢一楼的陈月珍今年91岁高龄,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虽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但当得知自己住的房子鉴定为危房,睡觉都不踏实了,心里五味成杂。
朝晖算得上杭州最早的一批居住区,朝晖一区又是其中“年纪”最大的,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老房子年龄相应的,这里的居民,大多是老年人,80岁以上的老人就占了一半,像陈奶奶这样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还有8户。
今年,朝晖街道的14幢危房都要解危,如何让居民安心过渡,危房要如何改造?朝晖一区黎园社区的主任项志良感触特别深。
23天 朝晖一区完成全部签约腾房
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房屋都是砖混结构,墙体砂浆强度不够,导致墙体承载率不足,朝晖一区39、40幢被鉴定为C级危房,部分房屋还出现地基沉降、墙体开裂的情况。建设部门给出的解危方案,是要通过加固修复来让老房“重生”。
“我也没想到居民搬迁工作能有这么顺利。”从动员、评估到签约,社区仅用23天时间,一气呵成地完成了加固的前期工作。用项志良的话来说,刚开始都有些发毛,虽然是一项民生工程,居民到底配不配和心里也没底。
这两幢危房共有6个单元70户居民。项志良介绍,社区形成了8个工作小组,2人组团,社区干部带领居民骨干,一组一单元楼,加班加点,挨个上门做起了工作。
“传达政策,收集民情民意,我们都会仔细记录下每家每户的具体诉求和实际困难。”项志良说,他们要求做到党员干部带头入户,带头签约。期间居民们也很支持配合,主动还建立了微信群,有啥问题都会在群里交流。
危房解危工程的开展,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居民过渡房的问题。
项志良说,在排摸过程中他们发现,临近几幢有近20套闲置房源,都是前几年浙大职工搬迁后暂时没有分配出去的空房,经过各方协商,社区租借了下来,并对这些闲置多年的房子进行了电线、水管等检修,解决了老年体弱的15户居民暂时过渡难题。
陈奶奶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社区安排陈奶奶一家的过渡房就在自家房的后面一幢,同样还是一楼,她每天都能看到危房加固的施工进程,看到自己的家。“能每天看到自己家,心里踏实多了,现在啊就盼着工程早日完成,盼着早点回家咯。”陈奶奶一手扇着大蒲扇,笑着说道。
下城区住建局副局长杨利平告诉记者,按照朝阳一区加固的方式,他们会把原来建筑的砂浆层全部剥离,然后在墙体内外覆上钢筋网,再灌以新拌的水泥砂浆,墙体承载力将远远超出以前的强度。
房屋内部用钢筋加固
目前朝晖一区危房已罩上“铁布衫”,屋内管线预埋完成了70%。
居民全程参与危房解危
下城区是市中心老旧小区的集中地,不少房屋更存在着安全隐患。今年以来,下城区大力开展危房解危工作,通过建立机制、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等举措,81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截至8月11日,已完成危房解危(腾房)378户,正在实施解危288户。
杨利平说,在这次下城区危房涉及的家庭中,除了有高龄老人,还有新婚夫妇,刚生完二胎的,三代同堂的家庭,针对不同家庭的需求,他们集中解答,并邀请居民开展日常监督,集中检查。
比如除了加固墙体,房屋内还预埋了管线,防止居民二次装修时开凿破坏。有不同家庭提出插座安装的位置和数量的要求,也能尽量满足。
目前,朝晖一区39、40幢两处危房已完成内外钢筋的铺设,罩上了“铁布衫”,居民家里的管线预埋完成了70%,是朝晖街道14幢危房中速度最快的一个。
借着这个机会,社区还会对两幢之间的自行车库进行提升,今后要安装智能充电桩,方便居民对电瓶车安全充电。再过一个多月,朝晖一区的解危工程将完工,居民们回来将有面目一新的感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