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涛小学102班的孩子课后得到黄豆奖励
彩虹城小学学生正在测量叶子的长度
半山实验学校老师带学生在校园里观察植物
高新实验学校学生在课堂上种豆苗
若是要问一年级的孩子:科学是什么?他们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
是算术吗?是高科技吗?
科学是魔法。
可以研究小草啊、小花啊、树啊什么的,还有浮力!
可以做实验!
……
近两周,记者奔波于杭州多所小学当一年级科学课的旁听生。通过现场的课堂观察,以及和科学老师的交流过程中,记者发现,一年级上科学课对于部分学校的老师来说并不是新鲜事,比如高新实验学校从建校起,一年级学生就开始上科学课了,那时浙江还没有对应的教材,因此用的是美国的版本;半山实验小学则是依托于自然体验课程,把一年级的科学课上得更加丰富了。
也有学校表示,还没摸出门道,老师们还在研究中。
采访中,不少老师透露,第一次走进一年级科学课堂时,心里确实有些忐忑。“语文、数学老师知道怎么跟一年级孩子沟通,但我们没经验。”而事实上,这样的担心持续时间并不久。文清小学的田乘老师在给孩子上科学第一课时,拿出了一个气球,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
一年级的科学课
先立规矩再讲课
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校园,很多都是懵懂的状态。所以大部分小学会在开学前两周,给孩子安排幼小衔接的课程,主要是给孩子立规矩,也便于孩子更快适应小学生活,有利于后续上课。
育才教育集团文溪小学是西湖区今年新开的一所小学,学校科学教研组长洪霜虽然教龄只有三年,但对一年级孩子的科学教学,已经摸出了一些门道。“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规矩要立好。”洪老师解释,就是要针对孩子的特点来教学,一年级的孩子普遍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但不善于聆听。所以在教学中,会刻意让他们学会聆听,课堂上洪老师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两两一组,你说他听,他说你听。让孩子既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能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九莲小学科学教研组组长郑海华,是孩子们眼中的“魔术师”,因为他上课的时候,常会从口袋里、讲台下拿出一个有趣的教具用于教学,可以让孩子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孩子课堂听课效率。
“小朋友对自然的敏感度,远超过我们预想。”半山实验小学的科学老师张丽萍,现在教一年级科学,课堂上,从孩子们口中说出的纪录片名字、去过的地方,常常出乎她的意料。针对一年级的衔接特点,她把科学课融进了幼小衔接过程中,校园里遍布着许多植物,正好可以在一年级孩子进校园做参观时切入进去。“先让孩子们有个概念,校园里都有哪些常见植物,再过一段时间,紫薇花要开了,就可以给孩子留个悬念,紫薇花开时会是什么颜色。”张老师习惯一步步去引导孩子认识植物,比如摸一摸叶子,闻一闻气味,有的孩子会捡起地上的落叶,饶有兴趣地说要拿去做标本。
把观察、体验
和课堂知识点结合起来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年级的科学课氛围比较轻松,常常和室外活动相结合。强调观察、体验、动手操作。
当记者在听涛小学校园里找到科学老师林波时,他正带着308班的孩子观察操场边的大树。孩子们分组观察不同的大树,五、六人的小组内部分工明确,一人观察树干,一人观察树叶,一人负责记录,更有负责监督的小组长。这不,一位小组长正帮助观察树干的小同学在做拓印,一只手将纸在树干上铺平,另一只拿着铅笔均匀地画线。“你还可以画密一点,纹路更清晰。”小组长说。十五分钟的室外观察完成后,同学们有序地回到班级讨论并完成记录。
听涛小学的科学课上,为了讲植物的生命,科学教研组长林波老师特意让孩子们带着假花来上课,有的为了仿真还喷上了香水。原来,林老师是想让孩子们找不同。哪些是植物?如何分辨这些是植物?假花是植物吗?假花放在森林里就变成真花了吗?面对老师连环炮似的问题,一年级的孩子们开动脑筋,答案一个接着一个:“真花会有蜜蜂采蜜”、“假花的花瓣是硬的,真的花瓣是软的。”“植物会生长,也会死亡”……最后,在林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自己总结出植物的特征。
而高新实验学校106班的科学课堂上,科学老师陈丽娜把一大盆发芽的绿豆苗带进了教室,让孩子们观察,接着四个孩子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发一个小土盆,一颗绿豆苗,一根小木棒,要求小组合作,把绿豆苗种好。等大家完成得差不多了,再问孩子,种植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收获?这时候,孩子们的小手就举得很积极了,有人说,土太硬,小苗歪倒了。话音刚落,就有孩子提出了解决方法:那就提前把土盆摇一摇,让土松软一点。也有孩子发问,把土填好了,为什么还有根露在外面?这时又有一位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说可以把土挖得深一点,把小苗种得深一点。
就这样,通过让孩子观察、动手操作,陈老师把课本上的知识点教得很灵活,接下去的几周,孩子们还将配合活动手册,把小组的豆苗一直养下去,观察下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