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俨然成了彭埠的另一种叙事。
而这一叙事是由客居城中村的外地人集体完成的——和所有的城中村一样,这里也曾为最初进入这个城市的人提供一个“落脚点”。
城中村里,街巷相互缠绕,过客来了又走。
对标国际化,这样的杭州“东大门”毕竟是有些不合适。
2007年,彭埠开始了大面积城市化之路——其下辖14个社区已整村拆迁13个,拆迁上万户,交地上万亩,成为江干城市化推进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
为打造大钱江新城建设的“点睛之笔”、世界名城建设的“典范之作”,今年更是启动了“四社联动”整体征收工作——涉及五堡、六堡、七堡、红五月四个社区近7000家经营户,户籍人口超过1万人,总量超过彭埠“十二五”期间总和,占今年全区征收总量的50%以上。
十年城市化走到今天,江干彭埠“四社联动”整体征收顺利收官。
这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创新模式 “1+1+2”滚动推进,签约腾空拆房“三同步”
要在一年时间内完成4个社区整体征收,基本上,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彭埠街道愣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节奏把握与力量分布尤为关键,考虑到人员力量等实际,最终决定按照‘1+1+2’模式,先五堡、再六堡、后七堡、红五月,从西往东滚动推进。”街道党工委书记施红星说。
他说,为确保整体面上征收氛围始终处在高潮、不降温,我们将最终节点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前赶,从去年年底前,到10月份,再到目前的9月底,每个社区集中攻坚时间最终压缩为2个月。企业则按照基本同步原则,确保年底前完成。
排兵布阵同样重要。
这次“四社联动”与单个项目集中攻坚不同,项目之间时间交叉多、推进过程不确定因素大,因此彭埠街道在组织架构上坚持“双保险”原则——即增设副大组长、指导员,形成支部书记、大组长,副大组长,指导员、小组长,工作人员四个层级的队伍梯队。
支部书记由街道班子成员担任,大组长由社区两委班子担任,副大组长由区下派区管干部担任,指导员由其他层面抽调人员担任,小组长由社区男女组长担任,通过按层级明确职责,既确保人员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又确保队伍在转战过程中的尽可能稳定。
力量分布上,创新实行“双副大组长”,即由至少2个区下派区管干部同时担任动迁大组副大组长,通过领导力量的增加,为后续分流备足力量。
现在看来,这样的模式已经在工作中得到了充分验证,有效实现两边工作同步推进、有效衔接,更走出了一条“签约、腾空、拆房”三同步模式,甚至腾空早于签约成为普遍现象。
平安和谐 “有我们在,这里绝对安全”
拆出一片新天地,关键是念好安全“紧箍咒”。
六堡社区五福亭一区62号,是许桂花的家。
二楼的外延阳台上,两棵桃树已经挂果。“桃树舍不得送人,暂时留在了这里,看样子是等不到果子成熟了。”许桂花转身望向十几米开外的小街,居民们早已搬空,卷闸门上写着“已搬”。
房子一家家腾空,可秩序没有乱。
“最早我们也担心,大家都在搬家,进进出出这么多人,随便顺走点东西太正常了。暂时没搬走的人家,肯定不安全。”虽然已经搬走了,但在房子拆除前,和其他征收户一样,许阿姨也担心这些费尽自己心血的东西会被人偷走。
“放心,有我们在这里,绝对安全而且东西不会丢。”彭埠街道党工委委员莫骏看出了许阿姨和其他征收户的心思。
确实,他肩上担子沉甸甸的:征收区域面积大,涉及的安全领域多,确保整体征收的“零事故”不容有失。“门窗拆除我们为村民找专业的拆除公司,在社区每一个主要路口部署了保安,并加强腾空区的流动巡逻。”莫骏说,“为确保建筑拆除安全,在五堡、六堡、七堡都部署了500多个保安。”
消防安全同样“严防死守”。以消防网格为依托,采用消防、社区、安全评估师为主体的“1+1+1”工作模式,加强对辖区出租房屋、人员密集场所、临街商铺、家庭经营加工场所、物流存储仓库等场所的消防巡查,彻底消除死角和盲区。
五水共治 近十年来第一个Ⅲ类水质
四号港艮山东路南侧断面,最近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这是近十年来,这条2公里有余的江干内河河道水质监测呈现出的一次最好结果。
天气好的时候,还有鱼虾游弋,与先前的黑臭形象判若两样。
历经“涅槃”的不止是四号港,在彭埠街道境内,同样纳入今年江干“消劣”大名单中的五号港、六号港这两条河道,本月也有上佳表现。
“这是城市化改造释放的最早红利。”彭埠街道城管科科长吴敏说,四号港、五号港和六号港分别流经六堡、七堡和红五月社区。
此前两个月,六堡社区933户老百姓,为了拥江发展大格局离开故土。
城中村改造和治水,这关系可大了。还是那句话,水里的问题,根子在岸上。
先看一组数据,六堡社区在整体征收之前,常住人口为3510人,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高达24333人,外来人口为本地人口的8倍。
大多数城中村,市政设施基础薄弱,截污纳管只能“末端治水”,在河道边架起截污井。“这是权宜之计,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吴敏说,截污井常常无法负荷不断涌入的生活污水,满溢而出。
拆房的同时,彭埠街道也做好了结合文章——对临近河道建筑物的拆除作业,要尽可能防止建筑砖块等落入河道,一旦发现,指挥部要及时进行清理,保障河道水流通畅,水体不受污染。
“从今年城中村整治启动以来,我们就提出要和‘治污消劣’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推进、同步提升,变身看得见风景的城市景观河道,成为老百姓娱乐休憩好去处。”江干区城改办专职副主任吴月华表示。
“地方肌理” “挖”出了不少“老宝贝”
城市化推进如何留存地方肌理?这个大课题也结结实实摆在了彭埠面前。
此前,他们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确实可圈可点。比如城东新城里新建的元宝塘公园,就把拆掉的彭埠老街“请”了回来。
今年在“四社联动”整体征收过程中,街道和建设主体单位全面开展了“三普文物”现状专项调查。比如,实地摸底,了解有哪些地方文化、老建筑值得保留,准备梳理出一个意见。特别是每月还要开展两次文物安全巡查,及时排查安全、消防等隐患。
当然,也“挖”出了不少“老宝贝”,都跟钱塘江文化有关。
有一块石条,就是六堡社区年过七十的戚妙珍发现的。
今年4月,六堡启动征迁时,她找到彭埠街道文化站说,她家后头有块石条上刻着字。
文化站站长王云良一听,跨上电瓶车立即赶过去。“我们是在跟拆房‘拼速度’。这时候最容易‘出’老物件,也最怕老物件受到破坏。毕竟,挖掘机可不长眼。”
赶到戚妙珍家,王云良一看,石条上11个大字,横着4个,竖着7个,从右至左再由上至下是“西过字号条埽石工二十丈”。
“这是清朝嘉庆年间一块海塘工程碑。”熟悉古海塘史的王云良立刻做出了判断。他说,这11个字有两层意思,一是类似现在高速公路上的里程标志牌,标明了海塘的具体方位。第二层意思是点明了修筑海塘的工艺。
如今,六堡已经拆平,石条早已被运到文化站后面“菜文化博物馆”里得以妥善保存。
风流云散,江湖渐远。
我们要跟钱塘江边的五堡、六堡、七堡、红五月四个社区再见了。
迎来的,是甚为明朗的未来——一个崭新的钱江新城升级版,集便捷的交通联系、完善的公共配套、多样化品质居住等于一体的品质生活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