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爱与捐献者的合影集。
接触了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许艾菲很感慨:“我们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块拼图,存在并相互联系着,彼此密不可分。当我们能紧紧相依、互相帮助的时候,就有无限的可能,拼出最温暖人心的画面。”
这幅画面,毫无疑问,叫作——大爱。
这段时间,省、市红十字会的咨询电话都挺忙的,热心人咨询的问题都差不多:“造血干细胞该怎么捐献?”
很多人关注、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都出于同一个原因——他们看到了“最美女孩”许艾菲的事迹(本报9月15日、17日、19日、21日曾进行连续报道)。
截至目前,杭州市共有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志愿者25000余名,而许艾菲是浙江省的第37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杭州市至今的第120例。
120例,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杭州的成功捐献例数排在第四位;
120例,因为许艾菲的一篇微博,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群体突然受到了广泛关注;
120例,说明在许艾菲之前,杭州还有119个“许艾菲”为他人的生命而伸出了双臂……
近两天,记者和许艾菲一起寻访了部分杭州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用许艾菲的话说,这些“前辈”,每一个都比她“有故事”。
他
浙江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上周末,章焱和往常一样在家。电视开着,他却忙着在电脑上查资料。
章焱是浙江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当然,他也是杭州的首例。2003年,他的照片曾出现在不少报纸上。照片中,他躺在病床上,对着窗外的儿子轻松地笑着。
2003年2月,章焱看到一篇报道,一个被外国夫妇领养的6岁杭州女孩患了白血病,女孩的养母不远万里赶回杭州,希望找到能与女儿配型的人。他很受触动,特意赶到省红十字会,留下了自己的血样,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志愿者。“当时觉得自己匹配成功的希望很渺茫,但骨髓库多一份造血干细胞样本,生病的人就多一分希望。”章焱说。
章焱和女孩并没有匹配成功,匹配成功本就是小概率事件,这不奇怪。然而,仅仅过了5个多月,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了——2003年8月,章焱与一名在北京读书的浙江籍患病小伙配型成功了。在章焱之前,小伙曾与3个人配型成功,但均遭对方拒捐,章焱的出现,成了他新的希望。
那一年,章焱29岁,儿子才2岁。接到通知后,章焱很坦然,果断同意捐献。“救他一命,义不容辞。”章焱说,“这是一种缘分。”
“缘分”,这个词许艾菲在捐献后也说过。
14年过去了,章焱的儿子如今已经读高一了。“我和以前没啥差别,还在银行上班。”章焱的语气很平淡。
他
两次跨国捐献救助华裔女孩
说起汪霖,许艾菲说她对这个名字很熟悉:“汪医生嘛,我知道的。”捐献之前,她曾查阅了大量资料,其中就有汪霖的捐献事迹。
汪霖是富阳区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医生,他当年的捐献对象是一名被美国夫妇领养的湖南女孩小凯丽。
2002年,小凯丽不幸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2003年,她的养母琳达两次来中国为她寻找配型。由于当时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数据较少,琳达失望而回。2005年,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库容已近30万人份,浙江分库中终于出现了与小凯丽初步配型成功的志愿者——那就是汪霖。同年,汪霖进行了第一次捐献。2007年,汪霖再次为小凯丽捐献造血干细胞。
汪霖说,一直以来,他都通过电子邮件和小凯丽一家保持联系。小凯丽身体康复、上学、交新朋友,这些新消息都是小凯丽的养父第一时间告诉他的,而他很高兴能与小凯丽一家分享这种新生后的快乐。
对于这样的情感,许艾菲很能理解:“我也希望天津的弟弟早点康复。”
临别前,身为医生的汪霖特别叮嘱许艾菲,一定要好好休息,不要过于劳累。
她
一直走在挽救生命的“河边”
“在河边遇到一个溺水的人,你救是不救?”4年前,接到配型成功通知那刻,周慧娟没有犹豫,她内心的答案无比坚定——救!
周慧娟是浙江省肿瘤医院综合病房的护士长,常年坚守在肿瘤治疗第一线。6年前,她主动报名参加了援非医疗工作。两年后,她刚回到国内,便接到了电话——她与一个患白血病的男孩初步配型成功了。
周慧娟身材瘦小,心脏也不太好,她的丈夫当时很担心。然而,周慧娟还是做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我相信这是老天的安排。”周慧娟说。
对于受捐男孩,周慧娟觉得,他就像是自己至今没见过面的儿子,但她从没想过要打破这种陌生。“我只想祝福他,然后为他祈祷,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她说。
那次捐献之后,周慧娟对于生活也有了新的认识。“以前一心只想着工作,忽略了家庭和亲人。”她说,“现在我学会了将生活放慢,发现了生活中很多平静向善的美好。很多事情都是缘分,要珍惜。”
他
从捐献者变身希望的护送者
至今为止,靳毅已经献了18次血,而回忆起2012年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他轻描淡写地说,那就是一次“加长版的献血”。
靳毅目前在浙江省第四监狱工作,对于自己当年的捐献对象,他知之甚少:“只知道是一个女教师,在北京治疗。”
靳毅还有一份“工作”——他是省红十字会委托的造血干细胞护送志愿者队伍的队长。捐献之后又当起了“快递小哥”,靳毅说,这种转变源于一次内心的触动。
“我记得是2014年,省红十字会请我帮忙护送一位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去南京。在南京的医院,看到病人家属的状态,我的心情真的非常复杂,一言难尽。”靳毅说,“这是我捐献之后第一次接触病人家属。之前我怎么也想象不到,一份小小的造血干细胞对于病人家庭而言,是奇迹一般的存在。”
2015年,靳毅受省红十字会之托,正式组建起一支稳定的护送志愿者队伍。目前,这支队伍共有22名成员,其中有16人是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其余6人是医护人员。
“亲身经历了捐献的‘苦’,亲眼见证了家属的迫切心情,自然就知道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靳毅说。
他
为群众献铁血的人民子弟兵
“对方的性格应该和我很像吧?不然怎么会配型成功呢?亲兄弟姐妹都未必配得成……”汤文峰,90后,余杭人,目前是空军驻杭某部的战士。性格腼腆的他在今年8月14日刚刚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
2014年12月25日,汤文峰和战友在一次献血活动中留下了各自的血样,一起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入库志愿者。去年4月,汤文峰的战友赵骞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并完成了捐献。今年5月,汤文峰也接到了通知,他和一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工作人员至今还记得,电话那头传来了小伙子腼腆却坚定的声音:“这很有意义,我捐!”
汤文峰是家中独子,从小父母对他只有关爱,没有溺爱。5年前,汤文峰提出要参军,父母很爽快地同意了,他们希望儿子能在部队里经受磨炼,成为一腔铁血的男子汉。
汤文峰的确没让父母失望。说起儿子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老汤颇感自豪:“他是人民子弟兵,救人这种事,理应冲在前面。”
她
因为行善而让员工心生敬意
“大家出去都喜欢聊一聊各自的老板。有的老板有钱,有的老板有本事,我们老板和他们太不一样了,救人一命,多厉害!”这是史君的员工对她的评价。
2005年,史君23岁,一次献血时,她把自己的血样登记进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那时刚踏入社会,觉得工作生活很辛苦,但也很美好,做什么事都认真仔细,不怕苦和累。”从事建筑造价咨询工作的史君在之后几年中干得风生水起,在原公司一路做到了副总经理,后来又自己成立公司,当起了老板,“家里和公司的固定电话都变了,只有当初登记的手机号码一直没变,万一有电话打来呢?”
去年12月底,电话来了,史君与北京的一个23岁的小伙子配型高度吻合,在所有入库样本中,她是最适合的捐献者。今年2月18日,连续加了4个夜班的史君向员工请假,说要到杭州住一段时间。“最后怕员工误会自己是出去度假,才和他们说了实话,其实我是到杭州住院捐献造血干细胞。”史君说。
听说受捐者日后的性格可能会变得与捐献者相似,史君笑了:“就算真的相似,也不希望他当老板什么的,就希望他身体健康,像我23岁时一样,自食其力,平平安安就可以了。”
她
200多个捐献故事的见证者
“我记得我是从浙江省第95例开始看护的,除了到北京进行跨国捐献的志愿者,到许艾菲为止,浙江省那么多捐献者都是我看护的。”李勤爱已经71岁了,具体从哪天开始做捐献者看护,她实在已经说不上来了。
“这份志愿者工作让我觉得很快乐。”李勤爱笑声爽朗,和年轻人一样,“捐献者都是有大爱的人,和他们在一起,很快乐,也非常亲切。”
看护过200多位捐献者,李勤爱也见证了这些捐献者的故事。
浙江省第95例章梁君是李勤爱看护的第一位捐献者。“他是一名警察,他的家人其实不同意他捐献,所以他在医院没有家人陪同。”李勤爱回忆,“我陪了他7天,连那年的情人节都是一起过的。”
李勤爱还记得一位从山西来的捐献者。“他说他是做地下工作的。”她笑着说,当时她就问人家地下工作是什么,“挖煤……”那位煤矿工人完成捐献之后,独自吃着面。“我问他为什么吃面,他说那天是儿子20岁生日,吃碗长寿面祝福儿子。”李勤爱说,她永远记得那个画面。
200多名捐献者,李勤爱用小本子记下了他们的联系方式。“我会问问他们恢复得怎样了。”这些年,不少志愿者会回来给李爱勤过生日,“给我买蛋糕,买一大束鲜花,还祝我永远年轻漂亮,夸张得很。”说起这些,李勤爱笑开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