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MMUN(模联)杭州国际青少年峰会国际教育家长论坛上,杭州青春中学家庭教育指导站站长王海芬对于学生、家长间存在的亲子沟通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并从专业的角度为家长们排忧解难。
“亲子沟通从沟通的层面讲起,与在商业或日常谈判的过程中一样,家长需要把握一些原则。”王老师举例,比如双方都能够阐明各自所担心的问题;积极并愿意解决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事不对人,不揭短,不指责;达成共赢的目的,大家都获益更多。
其实,任何人际交往沟通把握这些原则,都能确保沟通达成三个层次。“首先是可以很好地传递信息和感情,其次,团结他人,共同合作,最后可以影响他人改变主意而不会引起抵触。”
第一层级:实现传递信息和感情
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从打招呼开始。
王海芬说,家长如果要与孩子沟通,无论是关于学习还是生活还是老师还是学校还是同学的事情,要先跟孩子从打招呼开始。也就是,家长要先招呼孩子,比如“儿子(女儿,一般要叫他们的乳名),现在有时间吗?干嘛呢?忙吗?”这样会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的时间。
如果孩子心理上准备好了,他会很快答应。如果孩子心里没有准备好,就会不耐烦,然后说“干嘛呀?”当孩子出现不耐烦等消极情绪时,沟通就不能继续进行。否则,沟通一定是不顺畅的。
如果家长事先从班主任、老师或者其他渠道得知孩子发生了一些事情的时候,沟通就要从讲事实开始。
比如问孩子“儿子(女儿),今天在学校发生什么事情了吗?”而且这种问话的方式一定要用一般疑问句,心理学叫“开放式提问”,而不能用反问句或者祈使句。
因为,用一般疑问句,会让孩子没有防备心理,孩子会没有任何防备的讲所发生的事情,而且会讲得很详细。如果用反问句或者祈使句,会让孩子有压力,然后开始防备或者戒备,孩子就会不愿意讲或者讲很多或者借故跑开。
孩子在开心的时候,是不存在沟通障碍的。但是,孩子一旦不开心了,沟通就会出现障碍。这个时候,家长要立刻察觉到孩子的情绪。也就是要觉察孩子当下的情绪是生气还是愤怒,是受伤还是委屈,是沮丧还是焦虑,等等,等等。
如果家长看到孩子很生气,就可以说,“儿子(女儿),妈妈看到你很生气呀,告诉妈妈,发生什么事情了?”所以,当孩子首先感受到生气的情绪被妈妈第一时间看到了,他会觉得被理解了。然后他就会告诉你所发生的事情。如果妈妈首先关注到的是事实,而没有关注到孩子的生气或者其他消极情绪,孩子就会堵在情绪上,而不愿意告诉你所发生的事情。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也在不断地增长,有的时候就要从谈想法开始。随着知识的增长,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对人事物的看法也就会出现新的不同。因此,家长如果想跟孩子沟通,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让孩子谈对这个人,这个事,这个物的看法,来表达他的喜欢或者不喜欢,对还是错,是还是非等,这样,孩子会觉得你尊重他了并把他当成大人看待了,由此会发展孩子的力量感。
如果家长经常把自己对待人事物的固有看法,强加给孩子,孩子会听不进去,不想听,甚至借故跑开。因为,孩子觉得你没有尊重他的观点,认为你在说教,讲大道理。所以,他会跟你产生距离感。
上述这些沟通层次,要针对不同孩子当下的不同状态来选择,有的孩子可以从打招呼开始,有的孩子可以从谈感受开始,有的孩子可以从讲事实开始,有的孩子可以从谈想法开始。因此,当下随机的选择很重要。如果这个选择做正确了,那我想,第一层次的沟通目的应该是可以达成的。
第二层次:团结孩子,共同合作
关于达成这一层次的具体做法,王老师也进行了罗列,并为家长们整理了应对的“妙招”。
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或者真正做到位还是有难度的。
倾听的技术要求,一是要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他所要说的,中间不能打断,不能插话;二是要用语气助词、表情、眼神、肢体语言表达你在听孩子讲,在与孩子同步,而且是感兴趣地在听,关注地在听,不能边看电视边听,边看手机边听,边做饭边听;三是要能够做到听完以后可以复述孩子刚刚表达的内容,而且能够用孩子的原话来复述。如果能够做到这三点,孩子会觉得被重视,被关注,被倾听了,沟通自然就顺畅了。
其次学会“表达”。青春期的孩子最在乎的是别人对他的评价。所以,家长在与孩子的语言表达上要做到:一是及时欣赏、表扬、鼓励、认可孩子。也就是,当孩子进步了,做好事了,家长要立刻表达欣赏和肯定。而且要把孩子进步的事情、做的好事当做具体内容来表达欣赏和肯定,千万不要言之无物,空头支票,或者表扬过头。要恰如其分,让孩子感受到,家长说的恰恰是他已经做到了,而不是没做到的或者没做好的。
二是要把握“当下”的时机来表达。也就是,如果孩子进步了或者做好事了,一定要在事情发生的当下来表达,如果时过境迁再表达,孩子觉得家长在借故说事,孩子会不相信你在欣赏他,表扬他,肯定他。
三是最好由爸爸来欣赏和肯定孩子。因为,爸爸在孩子心中属于权威形象,爸爸一旦这样做,会让孩子有力量感,会让孩子更加自信。
四是,只做欣赏和表扬、肯定,不提要求和希望。如果提要求和新的希望,孩子觉得有压力,未来的目标无止境,会丧失成长的主动性。
第三层次:允许孩子犯错,不能突破“禁忌”
最后,王老师提醒家长一定要允许孩子“犯错”。
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犯错,是对孩子的不公平。孩子都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当孩子第一次犯错的时候,家长要温和而严肃地拉住孩子的手,看着孩子的眼睛,跟孩子说“孩子,这是你的错!以前因为你不懂,所以妈妈(爸爸)允许你犯这个错误,但是要记住,以后不能再犯”,这样,孩子就会从错误中吸取经验,丰富以后的成长。
在所有谈话的过程中,有“四个禁忌”不能突破。
一是不能破坏孩子自尊。也就是一定要给孩子留面子。所以,不要在人多的时候,不合适的场合教育孩子。孩子的自尊一旦被破坏,就会对自信感丧失。
二是不能增加孩子的羞耻感。也就是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都不能让孩子感到羞耻,不能让孩子在同学面前,老师面前,亲属面前抬不起头,丢人。
三是不能增加孩子的焦虑。也就是,当孩子已经尽力了或者很努力了,只是因为不懂或者没有准备好而没有实现目标或者达到目的的,家长要学会理解和体谅孩子,不能责备,抱怨,给孩子新的压力,否则,会引发孩子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严重时,孩子会生病。
四不要把孩子当成父母的“出气筒”。父母关系亲密是孩子获得幸福感的重要前提。因此,家长要学会时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既不要发泄情绪,也不要压抑情绪。千万不要把气撒在孩子身上。要学会跟孩子表达感受。这样孩子会觉得你把他当做重要家庭成员看待了,也让孩子学会担当。
如果能够学习到上述这些方法,并应用好,我相信很多在职场擅长员工心理健康管理、客服沟通、管理沟通、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沟通的家长,跟孩子的沟通就会改善很多,顺畅很多。也就自然而然地可以达成沟通的第三层级:影响孩子改变主意而不会引起抵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