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金乃忠
人物档案 (35)
姓名:金乃忠
职业:杭州市救助管理站
管理教育科工作人员
金乃忠是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说普通又不普通,因为自他1983年退伍回到杭州工作,就没有离开过救助站,一干就是34年。
再过几年,老金要退休了。但现在的他依旧和站里其他人一样,忙碌着,要夜间值班,也要护送流浪人员回家。
在他的笔记本上,2017年护送次数已达24次,最远去了新疆,光是坐火车就要50多个小时。“我们站里所有人都要参与护送,我没什么特别的,这是我这些同事们都在做的事。”
今天,杭+新闻“我为杭州做‘+’法”栏目就来讲讲他的故事。
从收容到自愿救助 工作思路都颠覆了
2003年,杭州市收容遣送站正式更名为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往前迈了一大步,工作方式跟过去完全不同了。
当时,在救助管理站已经干了20年的老金对此深有体会:“早的时候,我们还穿公安制服,进来的人很多都是小偷小摸这种,没有什么自由。现在完全不一样了,讲的是以人为本,自愿救助,应收尽收,应助尽助。有了困难,只要你来,都会救助。”
现在来求助者只要一到窗口,值班人员问的肯定是:“你好,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求助者的人群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比方说刚来杭州的外来务工人员,找工作不顺利,钱花得差不多了,没有地方能去,过来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填张自愿离站表,就可以走了。
救助管理站的大门是完全敞开的。前段时间,老金碰到一个来求助的女孩子,总说有人要害她,情绪不稳定,后来女孩子说完就准备走了。“像她这样的情况,自己一个人走肯定不安全,我们估计她精神上可能有一些状况。”老金和同事劝了女孩很久,让她给家里打个电话,最好能去医院看一看。劝说后,女孩终于给家里打了电话。
在救助管理大厅,两个值班窗口都是24小时开放的,这意味着整个站里20多位工作人员都要轮流值夜班。加上外出护送流浪人员回家,有时候忙起来,家里人半个月都见不着老金的面。
护送精神病人回家 一路会麻烦不断
在老金的笔记本上,记着从2009年到今年护送流浪人员回家的次数,最少的一年17次,最多的一年29次,今年到现在已经24次。
“有时候值完一个夜班,护送科给你打电话,问你有时间的话能不能送个人。因为站里能出去的人都出去了。”老金介绍说,对于精神病患者和有特殊情况的受助人员,站里必须将其护送到对方省份或地区的救助管理站,不能买票让其自行回家。
一年到头,护送量还是蛮大的,因为受助人群里,需要护送的不在少数。比方说护送去一趟路途遥远的省份,路上来回就要五六天时间。而且大部分都是坐火车,时间都花费在路上。
这些都不是难题,最难的是护送一些精神病患者,对方行为异常,甚至有暴力倾向。在他的手机里,我们看到了一段视频,正是他前几天护送的一名女精神病患者,一同护送的还有两名女同事。视频中,这位女患者一直站着,喋喋不休地说话。“大概吵了半个小时不止,一会儿说要上厕所,我们同事跟着她去,她又说不上了,也不肯坐,一直在吵吵嚷嚷。”老金说,这把列车上的乘警和列车长都吸引过来了,问怎么回事,他只好解释一番。
有时候碰到路上还好好的,结果到了车站就开始撒泼的也有,想要逃跑,甚至把护送人员眼睛打肿,或皮肤咬出血来。
“我们接触的受助对象是特殊人群,可能外界很难了解我们的工作,但对于我们站里来说,不管你是哪个工作岗位的,窗口值班和护送回家都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34年来,老金迎来了许多陌生人,又送走了他们。在彼此人生中都是短暂的相逢,却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善意。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