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100斤菜放盐三斤还是两斤 农家乐的徐老板一直在掂量
2017年11月26日 07:57:59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陈栋 见习记者 姜周 记者 李蔚

浙江在线11月26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陈栋 见习记者 姜周 记者 李蔚)老底子的杭州人家,家家少不了两只“缸”,一只浸年糕,一只腌冬菜。

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食材,早就缠绕在成长记忆里,演绎出新的象征。

作家汪曾祺说过:“咸菜可以算是一种中国文化……”除了汪曾祺写《咸菜与文化》,很多文人都曾谈及腌菜味道。周作人写《腌菜》,就说:金黄的盛宴才细切拌麻油,或加姜丝,大段放汤,加上几片笋与金钩,这样便可以很爽口的吃下一顿饭了。

小雪节气刚过,又有干净利落的阳光,这几天正是老底子杭州人腌冬菜的最好时间。

茅家埠、青芝坞、采荷农贸市场……这两天,我们走访了杭城可能有冬腌菜味道的角落——那一棵腌菜,虽然已不常见于过去那只家家户户都不可或缺的土缸,但它留下的滋味,却是忘不掉的。

从茅家埠、青芝坞,到采荷农贸市场,土缸和压菜的石头越来越少了

100斤菜放盐三斤还是两斤

农家乐的徐老板一直在掂量

冬来腌菜,不是为省钱,实在为得味。

在青芝坞开农家乐的徐老板,跟冬腌菜打交道多了,总结出它对谁都是一视同仁:粗制粗烹,哪怕只是凉拌,也是一道下饭的“鲜菜”;更不要说精切细烹下,它就是一道大菜,上得了大堂。

对杭州人来说,冬日的时鲜货,不是鸡鸭鱼肉,不是水果蔬菜,就是一棵鲜到掉眉毛的冬腌菜啊。在过去,每家每户的厨下,几乎都有一只大缸是用来腌菜的。半人高的腌菜土缸,再配上一块腌菜石头儿。

而到了每年白菜大量上市的时候,杭城大街小巷都会很热闹。尤其是老墙门里的一些大家庭,老祖宗坐阵,指挥儿女去买菜,孙辈去踏菜,当做一件家门里的大事来办。

孩子眼中,冬腌菜也是特别的存在。在汤女士的记忆里,冬日放学后,和同学一起去爬紫阳山,后山住了不少人家,腌缸就放在山路两边,挪开木盖,抬起竹片,撕两片腌菜叶子下来,边吃边跑向下一家。就算被这户人家发现,最多也是笑着喊你:用水冲一冲再吃,当心咸。

再如程女士,也记得特别清楚,“自修课老师一走开,就好比腌菜石头儿没了,课堂里大家都开始讲话的”。

腌菜石头儿在杭州话里,有“镇得住”的意思。同样那口腌缸,也是落在当家人心头,是安心的所在。

等到天寒地冻,或是冬雨连绵的日子,捞出一棵冬腌菜,洗净,切成小块,盖上几片冬笋,再挖上一勺猪油,丢进饭锅里蒸上片刻,饭都带着香。

就如《诗经》而言,有一种“我有旨蓄,可以彻冬”的古意——嚼得菜根滋味长。

青芝坞的“开踩”

已退出冬腌菜江湖

徐老板的农家乐,在茅家埠已经开了十多年。光是每年做冬腌菜,就不知道上了多少次电视。

“还不是城里头自己做冬腌菜的人越来越少,平时菜场买点,想吃本塘冬腌菜了,就来我这里。连开踩冬腌菜都可以当新闻了。”

冬腌菜还真是新闻常客。如果把时间往前推,上世纪90年代,看到的是“长梗白菜供应点前排起了30余人的长队,少则二三十公斤,多则上百公斤的购买”,“一年一度的长梗白菜腌制时间即将来临,将统一安排产销事宜”等等。

但现在,就连一直把开踩作为保留节目的青芝坞,也退出冬腌菜舞台了。

11月22日的中午,记者在青芝坞里转了两圈,问了七八家餐馆,回复都是:“冬腌菜?我们不做的。炒二冬?没这个菜。”

青芝坞的农家乐餐馆,大多以时令菜为主。有一家老板操一口本塘杭州话,也笑笑说:“哎唷,要吃冬腌菜,直接去菜场么,自家弄,太麻烦的嘞。”

这倒也是大实话。即使囤好长梗白菜的人家,也是早早就跟相熟的余杭菜农订好,直接送到了家里,不然光是买菜、运菜,就不知道有多折腾。

用来腌冬菜的长梗白菜,每年初冬,在茅家埠都是抢手货,但供应量实在不多,想自己腌菜的都要去碰运气,有多少就买多少。

“做冬腌菜的人家真是不多了。就算买得到菜,也没地方晒,而且半人高的缸,一年就用一季,其他时放哪里?”徐老板说。

程女士是徐老板的回头客之一,平时会带一家人来吃顿农家菜,然后挖几棵冬腌菜走。“我妈以前做冬腌菜很好吃的,现在没那个精力了,搬家了也没地方弄。菜场里买的味道一般。”

菜场里,长梗白菜越来越少见,卖冬腌菜的摊位倒是越来越多。

下午5点多的采荷农贸市场,几乎每个蔬菜摊上,都能看到脸盆大小的瓦缸,里面整齐码着腌好的菜。

只要稍微问一句或者眼睛往那口瓦缸瞟一眼,摊主就会娴熟地剪下一小块菜梗,递过来:好吃吗,自家腌的,正宗。

这个时候,口味讲究一点的老杭州,就会思量着是不是还是自己弄一只可以落一只脚的小缸,也不腌多,就自家吃吃;不讲究的,胡乱买棵回去,对付一两顿算了。

盐放得越来越少

老底子的味道在改

徐老板家的第一缸冬腌菜,距立冬那天开腌,刚好过了半个月。“最好是过二三十天再吃,味道最好,不过15天算是腌得初步到位,也可以下锅了。”

打开徐家后厨,90后记者第一次看到没加工成熟的冬腌菜:原来腌到位的话,叶子是咸菜绿的,梗是带点金黄色的半透明冻状,肉嘟嘟的,这是冬天最丰满的韵味。

“以前放盐,我们都是按老底子的份量做,后来我改到两斤半,现在我只放一斤六两左右,最多两斤。”徐老板说,因为南来北往的游客多了,为适应大部分人的口味,以及越来越注重的健康,这几年做冬腌菜放的盐越来越少。

当然,放多少,他都是试过的。小缸100斤(大缸200斤)左右的长梗白菜,盐太少,会发酸,不好吃。他自己最喜欢放两斤盐的量,刚刚好,咸味足够,菜也不会酸。很多老客人也说,这也还是老底子的味道。

临安人顾师傅,在杭州已经卖了十几年蔬菜,这几年才开始在采荷卖自家做的冬腌菜,得到不少马大嫂的认同。“我会在缸里放些辣椒梗和老姜。用我的冬腌菜炒二冬,会觉得特别爽口。”

说到底,冬腌菜,无论是世袭绝活,还是独家配方,全在制作者的严谨和钻研。

腌制之法,运用之妙,仍在于一心。

标签: 腌菜;冬腌菜;农家乐;冬菜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112629130611686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