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普永明,杭州拱墅区一家LED户外照明公司。
2年前,这家公司的运作流程是这样的:业务员上门介绍产品,然后测量工程路段数据,回到公司提交给设计部门;半个月后出方案,业务员拿给客户确定,公司再依次开始采购原材料、安排生产计划、生产、交货。
现在,业务员手里有一个pad,客户只要在系统里输入关键数据,系统立马生成定制方案。业务员还没回公司,方案就通过云处理直接到工厂,工厂所有部门基于订单开始同步运转,预计交货时间100%精确。后续如果有LED灯坏了,客户还可以在系统中反馈,公司追溯做维护处理 ,并通过大数据对其他LED灯做出生命周期判断。
大规模生产、定制化服务、高效率运作,华普永明这一套“智慧工厂”的服务体系,基本接近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的设想。
打通“互联”“互通”任督二脉
“工业4.0”是德国提出的概念,通过“互联网+工业”让工厂更智能。这与“中国制造2025”方略中的智能制造工程不谋而合。2014年10月,中德两国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开始在智能制造领域深度合作。
智能制造的前提要“互联互通”。但以往你做你的,我造我的,两家产品摆一起,“茶壶”套不上“杯盖”。就拿华普永明的“智慧工厂”来说,很多机器、传感器是德国的,但国内没有一家软件公司的系统能够让这些设备动起来。这就好比在国外买的电脑,装不了国产的播放器,“互联”不起来。
还有“互通”。因为两国技术名词不同、编程方式不一样,就像一个人说杭州话,另一个人说普通话,双方“语言”都不同,更不要谈交流、分析数据了。
那么两家技术怎么兼容起来?从2015年开始,中德双方工作组先后开了4次会,想以标准的形式解决双方硬件、软件“不匹配”问题。
12月3日-5日,第五次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会议在杭州召开,来自两国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企业等约200名代表参加。
6个报告出炉 36项标准互认
说是开会,但其实是在争话语权。杭州质监局标准化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许肖杰说,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们感受不到这个标准之争有多重要。但在企业眼里,没有自己的标准和话语权相当被动。
举个例子,美国芯片厂家高通,就是因为有近乎垄断的互联网技术标准,现在靠3G的专利还可以躺着赚钱。
而国内工业自动化顶尖企业浙江中控,因为标准在德国、美国、日本企业手里,光是引用一下他们的标准,就已经掏了1000多万元的门票钱。
所以前两天的闭门会议,大家讨论得很激烈。直到昨天上午(12月5日),正式结果才出来。报告会上一口气发布了《中德智能制造系统构架(IMSA)与德国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RAMI 4.0)互认研究报告》《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合作进展报告》《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互认报告》《智能制造/工业4.0案例报告》,还有网络安全方面等6个成果报告。
这次合作和以往不一样。我国智能制造体系里有220项关键技术方面的标准;德国工业4.0体系有117项标准,但相似内容很多,一共有36项,所以双方标准互认,在技术路线上实现结盟。
“也只有你厉害了,人家才会认。”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中心应用室主任韦莎说,我国石化、家电、汽车行业的智能应用,有些确实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并不比德国差。
杭州市质监局总工程师楼立群说,杭州正在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像浙江中控,我国首批10亿级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今后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会大很多。而作为买方,类似华普永明这样的企业,设备升级也将有更多选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