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心律失常是个“骗子” 一不小心就是中风
2018年02月06日 09:51:31 来源: 都市快报 记者 葛丹娣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

  男子,66岁,体检中查出房颤,但因身体没有症状拒绝了治疗;三个月后,他中风了。

  这是上周五在“浙大一院房颤中心建设启动大会”(以下简称“中心”)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房颤中心主任郑良荣教授介绍的一个典型病例。遗憾的是,这样的患者临床上并不少见,他们总以为等到有症状了再治疗也不迟。殊不知,房颤就像个“骗子”,不能仅凭有无症状来判断是否有中风的风险。

  “中心”的成立,不仅标志着浙大一院成为首批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单位及介入诊疗技术培训示范基地,也将有助于我省房颤诊疗走向规范化管理。

  房颤的一级预防很重要 但患者的接受度却不高

  房颤,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对健康危害最大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逐步加重,房颤患者也在逐年增加。

  据统计,我国现有房颤患者超过1000万,在每年卒中(俗称“中风”)的患者中,有一部患者就是房颤引起的,约52.5万人,这给患者、家庭,乃至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让郑良荣等从事房颤防治工作专家揪心的是——老百姓对房颤的认知度较低,前文中的男子就是一个典型。

  “他是一个还算注重健康管理的人,66岁,患糖尿病、高血压十多年了,坚持常年吃药,有体检的习惯。”郑教授说,“半年前,他和往常一样去体检,结果心电图显示心跳异常,他就又去了专科门诊复查,被告知有房颤,建议抗凝治疗,他不放心,又从当地赶到杭州找我看。”

  结合男子的各项检查报告及病史,郑教授也建议他及时进行抗凝治疗,这是预防中风的有效方式,也是房颤患者的一级预防,但他犹豫再三还是拒绝了,理由很简单——身体没有任何不适感,等有症状了再说也不迟。

  三个月后,当郑教授再听到该男子的消息时,他已经中风了,左侧肢体完全动不了,正在当地医院接受康复治疗。有过中风史的房颤患者,有再次中风的风险,他的家人带着他的资料,再次找到了郑教授。

  “胸闷、气急、心慌、心律不齐等确实是房颤的常见症状,但也可以没有症状,没有症状并不代表没有危害,有症状也不一定就会中风。”郑教授说,“我们对房颤患者有个评分系统,一般来说,评分大于等于2分就要进行抗凝治疗了(上文男子评分超过了3分)。不过,临床上能够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并不多,尤其是没有症状的人。有数据统计,在我国的三甲医院确诊为房颤的患者,仅30%的患者会进行抗凝治疗,非三甲医院则不到10%。”

  为什么房颤会引发中风?通俗地说,随着心房颤动,心脏每次泵出去的血就会发生“残留”,当“残留”在心脏里的血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就有诱发中风的风险。

  浙大一院将开设房颤门急诊

  昨天的启动仪式现场,还成立了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浙大一院与杭州、宁波、湖州、嘉兴、金华、衢州、绍兴、丽水、台州等地区首批65家医院组建了“浙江省房颤诊治联盟”。

  据了解,目前,浙大一院已设立诊治过程优化、标识清晰的房颤中心及配套功能区,还将在不久后设立房颤门急诊。对于有房颤史的病患可直接挂房颤门诊进行诊治,而在其他门急诊中若确诊为房颤患者,也可转到房颤门急诊进行快速治疗。

  “为进一步规范房颤患者的诊疗流程,医院房颤中心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医院门诊、急诊、心内科、心外科、老年病科、干部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超声科、检验中心等多学科资源,制订标准化诊疗规范,对于前来就诊的房颤患者有针对性地提供最专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郑良荣教授说。

标签: 房颤;预防;中风;房颤患者;门急诊;治疗;男子;房颤中心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