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博物馆开启超级连接模式 这一次,一定要记住正确的打开方式哦
2018年05月17日 08:19:29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陈友望

  第二届浙博“观众节”

  博物馆展示大千世界,博物馆连接过去未来。

  一句“让国宝活起来”,电视节目“国家宝藏”成为近来影响全国的文化盛事。在节目中,流量明星、实力演员、非遗传承人、志愿讲解员、建筑大师、法务工作者这些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因来自全国九大博物馆的国宝而汇聚一堂,在赞叹古代工匠智慧及其背后故事和情怀中,文物“活”了起来,方法“潮”了起来,观众“燃”了起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国家宝藏》的热播是一次积极的尝试,而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 新公众”,更是围绕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主题,打开了全新视角——博物馆与现代生活的广泛连接,新的文物展示方法,以及公众的深度参与,都让我们看到了新方法的无限可能和新公众的热切回应。

  超级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

  自国际博物馆日设立以来,每年国际博物馆协会都会在5月18日这一天举办庆祝活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这一主题的涵义就是让博物馆成为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公众来到博物馆,感受博物馆的文化氛围,获得深刻新鲜的文化体验,共享丰富的文化成果。

  “超级连接”在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心中,有两种层面的解读:一是技术层面,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全球互联,包括面对面的交流、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电话、互联网等当今社会沟通方式,交流渠道日趋复杂、多元和融合,博物馆势必融入这一潮流;另一层面,也是博物馆的本质功能,强化与社会的连接,与人的连接。陈浩说,“在时间上,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空间上,博物馆展示的是与本城市、本地区以及区域外相互联系的实物;在意识形态上,博物馆展现了文化与文明、宗教与信仰、艺术与创意之间的联系,都在开启民智、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总之,博物馆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称之为超级连接毫不为过。”

  观察近些年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可以大致反映出当代的博物馆职能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关联。例如2001年的“博物馆与建设社区”,2002年的“博物馆与全球化”,2003年的“博物馆与朋友”,2006年的“博物馆与青少年”,2009年的“博物馆与旅游”,2011年的“博物馆与记忆”,2014年的“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2015年的“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的“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等。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分析说,通过历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可以清晰地看出,今日博物馆早已成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体系中,无法分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全球巡回,所到之处都引发轰动:100件(套)文物,跨越200万年人类历史,连接五大洲不同形态的文明,讲述整个世界跨越各大洲、穿越千万年的精彩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人类和世界的发展轨迹。“欣逢其时,今年6月浙博也将推出‘越地宝藏——100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大展,”陈浩说,全省36家文博机构百件(套)珍贵文物包括良渚玉琮王、元赵孟頫《吴兴赋》、战国羽人划舟纹铜钺、崧泽文化人首陶瓶等都将一一亮相,每一组(件)文物,都对应着一段精彩的浙江的文化故事,“这也将是一次浙江5000年政治、文化、经济的超级连接”。

  采用新方法:AI(人工智能)渐成潮流

  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并开放,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中国也在1905年有了第一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几百年来,博物馆在不同时段的营运会采取不一样的方法,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陈浩说,“比如在2004年,浙江省博物馆率先在全国实行免费开放,当年观众就有五六倍的增长,这在全国有了示范效应,到了2008年除遗址类、古建类博物馆外,全国宣传、文化、文物部门主管的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而从去年开始,浙博又从年度近三十个展览中优选两三个出来,尝试做公益性‘收费展’。收费之后,观众更为珍惜观展机会,在馆内停留时间显著拉长,票价低至三十元而博物馆为此做出的投入和服务远远不止这些,因而最终的受益者依然是观众。”收费与免费只是一种策略或手段,陈浩强调说,从根本上说,博物馆就是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更好地服务公众,吸引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培养公众的博物馆情节,提升公众对博物馆的忠诚度。

  采用新科技,更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美国博物馆协会的说法,人工智能将是未来最重大的趋势之一。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博物馆已经开始应用人工智能,如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于2017年9月举办的一个名为“国防创新:人工智能和网络安全挑战”的展览,其特色是展示“首个专门设计的人工智能网络防御系统,保护关联性和脆弱性日益增加的设备免受黑客攻击”。在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举办的“机器人与超越”展览上,麻省理工学院邀请参观者参观该校人工智能实验室,了解麻省理工学院在医学、水下探索、娱乐等方面取得惊人进展的幕后故事。

  数字影像参与展示文物已成潮流。趁着《国家宝藏》的热播,特展便在第一季收官的当日举办,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展出了九家博物馆甄选出的九件镇馆之宝。在多宝九“阁”中各放一个“国宝盒子”,石鼓等文物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在高清液晶屏中展示出原始样貌及细节,新技术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就在5月10日上午,中国总理与日本首相在东京“让文物活起来——故宫文创展”上的“数字多宝阁”前,同在场观众一起触摸屏幕,通过高新技术与文物零距离接触,感受故宫院藏文物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利用,也是一种手段,”陈浩说,“文创商店被美称为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我们可以看到,从台北故宫的“朕知道了”纸胶带、翠玉白菜伞,到北京故宫的朝珠耳机、雍正皇帝PS版耍宝卖萌,再到VR版的《清宫美人图》,这些“萌萌哒”的创意设计正在消弭曾经横亘在博物馆与民众之间的鸿沟。截至目前,北京故宫已研发了上万种文创产品,每年的销售额超过十亿元。对于博物馆来说,这些文创产品被观众购买,相当于“把博物馆带回家”,事实上已成为与大众连接的移动载体。

  迎接新公众:向年轻人打开尘封历史

  目前,全球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参与国际博物馆日的相关活动,在2017年,全球共有157个国家的36000余座博物馆,参与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各种庆祝活动可持续一周,可以算是喜爱博物馆的公众的一场狂欢。

  今年博物馆日主题中提出的新公众,在新技术中也有新的定位。单霁翔说,长期以来,我们只把走进博物馆的人们视为观众,而今天“超级连接的博物馆”,通过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可以使更多没有机会走进博物馆的人们,也成为博物馆的忠实“新公众”,享受博物馆文化。如此一来,故宫博物院的服务对象将从“千万观众”,扩大为“亿万观众”。

  “所谓新公众,在我看来,也有两种类型。”陈浩说,虽然全国有大小不同类型的五千家博物馆,年观众达9亿人次,但还有许多人从来没走进过博物馆,这些人就是博物馆潜在的“新客户”或“新公众”;而全国每年有两万多场展览,对于没看过的人来说,都是全新的,这些人都是“新”的公众。“一句话,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在某种情况下就是让没进来的公众走进来,来过的公众继续走进来,不断走进来。”

  为迎接今年的博物馆日,浙博特设的“观众节”侧重于培养特殊群体“新公众”,量身定制了参观和教育体验。在5月14日晚,数十位视障人士跟随讲解员,在闭馆的安静环境中,通过听、闻、触、悟,体验了文澜阁的建筑空间,琴箫名家也来到现场,在琴箫歌声中,这批特殊公众畅享了“文澜之夜”的精彩演出。

  曾在一些人眼里,“博物馆”“历史”“古老”“文物 ”似乎是盘着手串、守在家里看鉴宝节目的中老年人的专属名词,但今天,从朋友圈的照片还是实际数据来看,“打卡博物馆”已成了一种“青年文化”。据前两年的抽样调查,来浙博的观众越来越年轻:18岁至35岁的观众占比达到68%,而南京博物院的调查数据也显示:16岁至30岁的观众占比达七成,青年成为博物馆观众的主体。观众的年轻化趋势让众多博物馆人很振奋,“他们吸收新事物很容易,熟练运用新方法,尤其是微信微博甚至抖音等新媒体,”陈浩说,博物馆所作的仍然“内打基础,外树形象”,把准时代大展的脉搏,策划推出更多更好的陈列展览,采用符合时代的喜闻乐见的“新方法”,运用新形式、新语言解读出文物的新内涵、新意境,向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打开尘封的历史,解读经典的文化。

标签: 博物馆;观众;公众;人工智能;文物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