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微信时代,你会不会写信?现在谁还在写信?
2018年07月11日 09:03:20 来源: 每日商报 记者 陈敏 邹焙灵 见习记者 祝云燕 史卓旎 实习记者 施峥 申屠淑婷 通讯员 韩颖

  人民网发微博《你还会写信吗?》引热议

  邮递员:现在开邮筒就跟开百宝箱似的,看到信件就很惊喜

  近日,人民网微博发布了一条《你还会写信吗?》,用九张图文并茂的图片给网友科普了如何正确使用从称谓、提称到署名的写信格式。此条微博很快被诸多主流媒体关注和转载,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原来写好一封信有这么多讲究”、“如今的社会很少人会写信了,但是信件一直都是人类情感最佳的载体”、“信息化时代,写信更像是一种情怀”……

  事实上,从去年到今年,诸如《信·中国》、《见字如面》这类有关书信的节目火爆也成为现象级事件,在当下啥都讲究“快”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写信这种古老、笨拙、缓慢而温柔的交流方式,以综艺节目的形式重新让我们心中涌起暖流。

  那么,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曾经承担着“沟通联络”重任的书信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吗?

  现在谁还在写信? 记者随访40位市民,只有11人还会写信

  昨日,记者在河坊街和龙翔桥人流密集的地方对40位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这些市民年龄在16岁到40岁之间,采访数据显示,现在还会写信的有11人,其中3人写的是普通的书信或明信片,8人写的是“专用书信”,例如:求职信、介绍信、推荐信、感谢信之类,剩余的29人均表示现在不会写信。据老家在江苏、正在河坊街卖糖糍的一位老师傅说,他们70、80年代写信比较多,后来就不写了。

  “大一的时候,我爸爸给我写了两封信,我现在还珍藏着,时不时会拿出来看。”杜宇点大学毕业一年了,现在在杭州工作,谈起写信的经历,他有自己的故事。杜宇点说,在信里父亲叮嘱他,大学是新的开始,要对自己负责任,更要对人生有长远的规划……“当时收到这两封信脸我都红了,心想我都这么大了,爸爸怎么还给我写信,但父亲的话我一直记在脑海里,伴随我度过大学,进入社会。平常不会说出的话,写信的时候都能表达,信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杜宇点说。

  相比于很多00后热衷于用微信、QQ、电话等通讯方式,从小爱写信的戴乐怡显得尤为特别。“高中的时候有朋友要离开杭州,回到四川老家上学,我就给她写了封信,祝福她在新的环境里学习进步,尽快适应。她回信说欢迎我去她家玩。”刚高考结束的戴乐怡认为这些信件对她来说很重要。

  和戴乐怡用书信传递朋友间友谊不同的是,王菁菁和老公用书信拉近了异国恋的距离。王菁菁跟老公相恋是在大学。2010年,老公去美国的UCLA读研究生,而王菁菁留在了国内。“异地恋是非常痛苦的,当时微信还没这么发达,我们又有时差,聊天基本靠在QQ上的留言,我记得他当时说过一句话,既然异地恋已经无法改变,那么恋爱就要增加仪式感,于是我们开始写信。”王菁菁回忆道,当时从美国寄来的信八天左右才能收到,每次寄信的成本在两美元左右,她每次去收信,就像去收礼物。

  杭州的第一封信从官巷口邮局寄出

  邮递员现在开邮筒就像开百宝箱

  书信的传递需要媒介,杭州的这个媒介最早设在中山中路的官巷口。据《民国杭州历史遗存》资料显示,官巷口邮局是我国最早的邮局之一。1895年,杭州城内就已经建立了一个官办的寄信局——杭州府送信官局,该局的服务项目有:寄送信件、新闻纸、刊物等,这标志着杭州邮政正式问世。1911年到1927年,清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大清邮政总局(民国后更名为浙江邮务管理局),局址就一直设立在此。可见,杭州的第一封信就是从官巷口发出的。而杭州最早的邮筒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前设立的,当时的管理部门叫中华邮政,邮筒外表是水泥浇筑的,内里是钢筋的。新中国成立后一共保留下三个,一个在现在的梅灵隧道口,一个在采荷小区,还有一个在老南星桥火车站的门口。不过现在这三个邮筒都已经拆除了,保存在丽水博物馆里。

  虽说如今,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但杭州街头仍有不少邮筒。根据城南投递组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份,杭州邮筒数量在232个左右。而杭州的邮筒数量巅峰,则是500多个。

  城南投递组的刘凯,做邮递员已经13年了,见证了书信时代的繁华和没落。“以前信件多的时候,我一个人要收37个邮筒的信件,满满两袋子信件,现在我只需负责开18个邮筒,邮筒内的信件也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减少,像以前信件塞满邮筒的情况几乎见不到了。”据刘凯透露,大约从2010年开始,信件开始慢慢减少,如今邮筒的开箱时间也从早上8点推迟到了9点,有时候连开好几个邮筒,都见不着一封信的影子,“现在开邮筒就跟开百宝箱似的,看到信件就很惊喜。”

  不仅是刘凯,每个开箱员几乎都有相同的感受。根据城南投递组提供的信息,上个月通过邮筒他们一共收到7000多封信件,平均每天200多封。辖区内共有邮筒18个,平均每个邮筒每天只能收到信件10多封。而这其中明信片、贺卡、单位通知等信函占大多数,写家信的其实已经少得可怜了。

  城南投递部经理谢波说,随着电子科技以及通信工具的发展,写信的人群越来越少,传统邮筒的使用率确实不高,“但邮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规定的邮政设施之一。因此,虽然使用率不高,却依然是城市建设的刚需。”

  既然邮筒使用率越来越低,那是否能加入新鲜的创意,让邮筒发挥其他功能性呢?对此谢经理认为不太可能,邮筒承载了为市民传达信息的使命,这点最重要。如果改成别的功能,年纪大的市民肯定不同意。

  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可入信

  你真的懂得写信吗?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也有托人所传之言可信的意思。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仅传达着国与国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

  书信分为称谓语、提称语、启辞、正文、祝辞和署名六个部分。

  称谓: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

  提称: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启辞:信文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信件正文的一部分,可以省略。

  正文: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

  祝辞: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顶格书写的一般不加标点符号。

  署名: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

  最后,信封上应依次写上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地址、姓名及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政编码。

  无论是名人家书,还是普通人家的书信,千叮咛万嘱咐里往往不只有深切的思念、深情的牵挂,更不乏人生体验的分享、立身做人的教导等等。诸如曾国藩的《曾国藩的家书》、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徐志摩的《爱眉小札》、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等,之所以至今令人津津乐读,正是缘于这些家书已然成为家学传承、道德弘扬、七情六欲诉说的载体。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曾国藩的家书中,不难看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家风、家训、家规的思想研究;沈从文曾留下爱情书信:“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当年,面对自己心爱的张兆和,他展开情书攻势,用一封又一封的情书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最终抱得美人归;

  去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往来书信也在网络上热传,许多网友在留言、转发的同时纷纷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爱情的向往和憧憬。其中最经典的两句莫过于“望你珍摄,吻你万千”、“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满溢着写信人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牵挂。

  不难看出,不管是曾国藩的家书,徐志摩的情话,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可入信。一封封书信集,让我们依然可以感知到人类情感的鲜活与赤诚,即使写信的人都已经不在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他们的收信人。

标签: 邮筒;写信;信件;邮递员;杭州;人类情感;家书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