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2日讯(浙江在线通讯员 周炜 记者 曾福泉)乳腺癌小鼠被近红外激光照射3分钟后,早已等候在肿瘤部位的“药匣子”打开了:抗肿瘤药物快速均匀地渗透到肿瘤深层组织。4小时后,肿瘤细胞陆续凋亡。
在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完成的这一实验,显示出一种新型纳米载药系统的巨大威力。抗癌药搭乘这种纳米“载具”,就像钢铁侠穿上了那套神奇的装甲,不仅能在体内待得更久,还能更有效地穿透层层障碍,直达肿瘤深层组织。
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转化医学研究院周民研究员团队取得的这一创新成果日前发表在著名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上,并被编辑部遴选为纸质版封面文章。论文审稿人认为:“这个设计非常吸引人,可能更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和转化前景。”
在实验室中表现优异的抗癌药物,用到临床上效果打折扣,一个关键的难题在于:药物“跑太快”“跑不远”。“跑太快”指的是药物的代谢速度快,一般情况下,不到24小时药物就会被代谢出体外,药效发挥的时间很短,真正能到达肿瘤的药物很少。“跑不远”,是因为肿瘤细胞深层没有血管分布,而传统的抗癌药物分子要通过血管才能到达肿瘤细胞,而血管到达不了的地方,也是药物到达不了的地方。
周民团队最新设计的多级载药系统,就是针对临床上这种现实需求研发的。“药物+载体”是一种常见的药物设计方案,科研人员改造一种广谱型抗癌药——阿霉素,让多个阿霉素小分子搭乘纳米颗粒载体,形成一个聚合球。“通过组装,我们能对这个聚合球进行表面修饰操作,从而调节它在机体内的行为。”论文第一作者、实验技术员马飞说,通过这个设计,药物的个头变大了,一定程度延长了药物在机体内停留的时间。
个头变大还不够,周民团队设计的抗癌药物聚合球还是一种光控的“药匣子”。这个具有光活性的纳米团簇,只有在特定波长的光的激发下,抗癌分子才会释放扩散。
进一步实验表明,这种多级载药系统不仅可以高效地摧毁肿瘤细胞,而且可以显著抑制肿瘤干细胞生长。可以在消除原位肿瘤的同时,抑制肿瘤转移的发生。由于具有较好的肿瘤集聚能力,该系统可以显著降低抗肿瘤药物的心脏和系统毒性,具有较高的临床转化前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