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背后是一份抚慰心灵的初心 还有一段百年悠久的历史
又一家医院书店营业
2018年08月07日 09:29:08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张磊

  三年前,晓风书屋和浙江省人民医院联手打造的第一家医院书店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医院与书店嫁接后带来的温暖的力量。

  三年后,8月6日,晓风书屋与浙大一院联手打造的“晓风·鹤庐书斋”也正式营业。在人头攒动的浙大一院里,有了一方100平方米的书店,继续用书籍送上一份抚慰心灵的力量。

  书量翻了两番 依旧关注阅读本身

  这家新开的“晓风·鹤庐书斋”面积不大,100多平方米,内部装饰简洁,“开门见书”,根据医院的特性,并没有放置过多的文创产品,一切都围绕着书,更纯粹地和阅读有关。

  相较于上一家医院书店5000余本的书籍,这家书店里书籍容量增加到了两万余册。同时,还设置了几块专门的读书区域——特意把靠窗的空间设计成了吧台高凳风格,方便坐在上面翻看阅读。

  从书籍设置上,也是偏向社科类为主,据书店方面介绍,在门口摆放的大多是热门文学类读物,另外还挑选了不少国学类以及中国古典文化的书籍,记者在书架上就看到了一整套的“剑桥中国史”,还有很流行很完整的“甲骨文丛书”。正式营业没多久,就有不少医务人员进来翻书选书。

  针对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特意在最靠里面设置了儿童区,摆放了绘本与拼音读物,方便家长带孩子来休息,并安抚他们的情绪。当然了,医学普及类的书籍也不会少。

  百余平方米书店背后有百年的历史

  之所以取名叫“鹤庐”,是因为和原来坐落在田家园一带的“丁氏家族”有关。研究杭州历史的学者仲向平也受邀来到现场,他告诉记者,以前丁氏家族酷爱藏书,先后修建了三个藏书楼,其中目前尚存一个“小八千卷楼”还在浙大一院的院区内,“鹤庐”就是小八千卷楼的“大名”。

  从书店一侧的玻璃窗看出去,可以看到当年住家们栽下的大树,百余年后依然庇荫后人。再往旁边多走几步,还能见到南宋四眼古井。

  仲向平说,文人都是因书而聚的,“当年这个地方,也是很多文化大师的钟爱之地。”当年马一浮和丰子恺都曾寓居在田家园中,丰子恺更是在田家园创作了如《塘栖》《辞缘缘堂》等散文与绘画作品。

  为了呼应历史,整个书屋的布置充满着丰子恺的艺术元素,橱窗里还展示着丰子恺之女丰一吟的书法作品,墙上也挂着各种印有丰子恺作品的布包。

  “当年田家园有一处藏书之所,叫做‘当归草堂’,不是中药的当归,而是‘书应该归来’的意思,现在这儿开了一个文雅的书斋,总算也是应了这当归二字了。”仲向平说。

  三年医院书店开下来,得到了一份意外的收获

  三年前在省人民医院开出的第一家医院书店得到了各方的一致点赞,被称作是慰藉患者心灵的一盏灯。这几年运作下来,晓风书屋主理人姜爱军表示,会发现和预想的很不一样的结果。

  “当时在省人民医院做的时候,只是想为医院这个小社群服务,但结果意外地成为了一个社区书店。周围朝晖小区没有合适的书店,很多人晚上散步,逛着逛着就逛到医院里的书店来了。”他说,书店也成为了很多医院职工的孩子安静消磨假期,增长见识的场所,“这些功能是我们当初没有想到的。”

  在“晓风·鹤庐书斋”也会有不同的尝试,姜爱军说一方面会和医院的“鹤庐讲堂”相结合,推出人文版的“鹤庐讲堂”,另外会充分利用拓展的空间进行展览的嫁接,把美术馆博物馆的活动植入医院,“可能后期还有工美馆的体验活动会在这个书斋举行。”

  现在这种医院书店的模式也得到了多方的认同,姜爱军透露,已经收到不少三四线城市的邀约,这种模式即将要走出杭州,“比如义乌中心医院就在和我们对接,但还是要首先书店能养活自己,并且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模式上的调整,不管怎样,目的是,把书做得更好。”

标签: 书店;晓风书屋;省人民医院;田家;当归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