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竞作品《金谷圣寺》
浙江在线8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淡宁)这几天,77岁的陆秀竞正在准备他的第一个个人画展。8月25日,“千岩竞秀:陆秀竞中国画作品展”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他50余年创作的130余幅作品。
1962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的他,师从顾坤伯,后得陆俨少亲授,又深受潘天寿、陆维钊等艺术家影响。毕业后历任西泠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省美协理事,杭州市美协副主席,浙江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
那时候先生们上课
讲得不多,都是亲自示范
采访陆秀竞是在他的画室。夏日的午后,阳光炽烈,陆秀竞坐在临窗的长椅上,回想起在美院学习的那些时光,时不时浮现笑意:“我是1962年考进去的,那是潘天寿在美院实施分科考试的第一届。”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陆秀竞仍然清楚记得,那年考试的三次“放榜”:先是交几件作品报名,初审结果公布在学校门口,通过了才能参加考试。第一场山水考的是盆景写生,榜上有名,才能参加命题创作考试,那一年,他拿到的考题是“放牧归来”。
“潘天寿、诸乐三、吴茀之都到考场来巡视,兜兜转转看了一圈,就是没往我这边来。我心想,糟了。”陆秀竞笑了起来,“监考老师是潘韵,他走到我后面,咳嗽了几声,说差不多差不多,我就停笔了,他又提醒我,题款题款,然后我就题款。”
“那时候的美院就是这样的气氛。”陆秀竞说,当时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加起来才16个人,古文学、书法以及篆刻这些课都是一起上的。“陆维钊第一天来上课,先让我们自己写,写什么都行。交上去,第二天他一个个分析,谁可以走哪个书法家的路子。我的字偏向粗犷,所以他让我学颜鲁公。”
众多先生里,陆秀竞最感念陆俨少先生,他们关系最亲:“先生觉得我笔性跟他像,我去找他的时候,他要是在写字,就会喊‘小陆子,你过来,我给你写张字’,然后抄一段《画论》给我。那时候先生给我们上课,理论讲的不多,都是现场示范,怎么下笔,怎么用色,怎么收尾。然后就是点评作业。”
“后来我接沙老(沙孟海)的班,做了西泠书画院的院长,陆先生来杭州也一定会找我。”陆秀竞说,“我们怕他累了要送他回去,他说不要,就在我办公室那张旧沙发上休息。当时我们也没食堂,都是从自己家带饭来,不好意思拿给先生吃,好在楼外楼离得不远,我们就去买两个菜。先生喜欢吃软的东西,喜欢吃鱼。后来买的次数多了,楼外楼师傅都晓得了,说以后先生来了打个电话过来就好,他们把菜送过来。”
再后来,陆俨少要离开杭州去深圳,那场告别杭州的展览就在西泠书画院里办的:“那时候真是盛况空前,我们那个楼是木头的,出于安全考虑,只好限流了。”
77岁办第一场个展
开启另一个新开始
聊天的过程中,陆秀竞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很幸运:一是能师从这些大师,二是能一生都从事艺术工作。50余年的创作生涯,也让他越来越通透:“山水、花鸟、人物均为中国画之本属,理法是相通的,都是笔墨对生活的解读与体悟。传神、达意、取韵的连动中,显示画家的艺术情感和思想,展现艺术风格和品性。”
因此,他的创作也遵循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8月25日的展览,为陆秀竞作序的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画集撰写前言的是著名画家童中焘。
吴为山评价他的作品时说道:“陆秀竞的山水画艺术远溯石涛、石谿,先后汲取黄宾虹、顾坤伯、陆俨少等山水画家之所长,并师法造化。他善于根据描绘对象而多有变化,不拘一格。”
童中焘则很喜欢陆秀竞近几年的作品,如2011年的《秋韵》、《山水幽淡》,2015年的《梯田》、《故乡》,2016年的《外婆家》等,“画幅不大但经得起读。他的这些综合,全是中国的笔墨功夫。艺术贵在异中求同,只有强化中国特色,才能‘拉开距离’。”
“为什么77岁才来办第一场个展?”采访最后,记者问道。“我想把这个作为我50余年创作的总结,同时作为我接下来艺术创作的新开始。”陆秀竞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