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静的古村渴求富裕。
村中一条小溪涨水见鱼,水退见蛙。
浙江在线9月2日讯(浙江在线首席记者 鲍亚飞 通讯员 徐国强)从靠海的杭州到大山里的淳安姜家,开车要将近3小时,翻过不远处的大山连岭,那一边就是安徽。
姜家镇,有点偏,但这里大部分村庄有些“老”,能见之处的水“有点甜”。
“甜头”,在最近这半年来得非常直接,当然不只有水的味道,还有各个古村里村民的生活——自从28个公司的董事长集体进村后,山乡的面貌正在发生从表及里的变化……
古村里让人纠结的
“古溪之闲”
姜家镇下玉泉村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山区古村庄。村中一条小溪蜿蜒而过,穿亭映树进入千岛湖。有山有水才有灵气,但这里的水却一度让村子里的人十分纠结。
“村里的小溪有4公里长,二三十米宽,涨水见鱼,水退见蛙。”今年90岁的汪捡前老人说,他喝着这一溪水长大,见证了小溪从清至浑再复清的过程。“总体来说是十多年前,小溪里的垃圾眼见着多起来,偶尔有人去捡拾,但不能解决问题;三五年前集中治理,污水垃圾基本都‘管’起来了,水也好了,但没有鱼。”他觉得一条溪没有鱼就没有生命,很可惜。“环境是好的,水也是清的,但就是闲着没用。”
很多村民的看法和汪捡前老人一样纠结:能不能让小溪更“活”一些?
时间到了今年6月。
洪旭光是杭州旭光照明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土生土长的下玉泉村人,听到同村人的纠结,他决定承包这条小溪,不仅养石斑鱼,还请了专人维护水体,鱼养大了卖钱,卖的钱还能为村里集体经济创收。
初始,村民有些不解,小小一条溪能养几条鱼?能给村里多少钱?
洪旭光却觉得,只要是水清、村美的好事,就值得做。他和村里签了协议:每年交给村集体费用3万元!
仅仅几个月后,再去看,河道有专人在看护,垃圾有专人在清理;水里的鱼已经成群,大的已经长成圆珠笔长。
“坐在这里可比空调房里舒服,看得到水,见得到鱼,吹得到山风。”8月30日下午5点,横架在小溪之上的廊桥里坐着五六个老人,摇着蒲扇,讲着他们小时候上山砍柴、下河摸鱼的往事。
“消薄”指导员
在做没人做过的事
洪旭光承包了闲置的小溪,还承包了老旧的700多平方米村大会堂,他要在这个地方搞一个LED产品加工点,这将解决村里100多人的就业。
洪旭光仅仅是1/28。其他27人的身份和他一样——“消薄”指导员。
“消薄”指导员是一个新名词,更是一种新做法:今年6月开始,姜家镇以姜家商会为主体,选派了28名作风正、爱家乡、懂经济的商会企业家,分别担任28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消薄工作指导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村里做好村集体经济“消薄”增收,一年一聘。他们参加镇村集体经济发展会议(不参与村集体其他事务),列席镇村其他相关会议,如果贡献突出将享受当地的招商优惠政策。
于是,选派工作开始后,这些消薄指导员各展神通,回到各个村里找资源、想办法,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出谋划策。
余帛锦是上海杉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姜家村的消薄指导员,他引进了“莎莎民宿”,租用了村里的多栋闲置房;狮石村消薄指导员刘新华为村里对接“玄山美食驿站”,为村集体每年增收8万余元……
半年增收千万
古村正在变美变富
消薄指导员制度的推行,其实基于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2011年到2013年基本是亏的,2014年到2017年的总收入也就二三十万元,每年赚的钱连贷款都还不上。”村民们富不起来,村里也“没钱办大事”,姜家镇双溪村负责人说,村里没钱,协调发展的路就会比较艰难。
下玉泉村周美琴书记证实,138户480多人的村,集体收入大概只有1万元,即使想慰问老人、看望病残都要仔细“计较”。
尽管最近几年姜家镇大力发展乡村游,但由于起步较晚,到2017年,近一半乡村的集体经济非常薄弱。
今年年初,姜家镇成立“消薄增收领导小组”,确立由镇党委书记牵头,行政村党组织书记总负责,村两委、会计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几乎每个周末,领导小组的成员都会来一次“头脑风暴”,民宿经济、蚕商经济、果园经济等词汇在大家脑子里翻来覆去地转,“消薄指导员”应运而生。
除了村里的“闲置资产”盘活外,农家菜籽油、高山土蜂蜜、千岛湖有机茶等有了机会进入县城、省城,低收入农户的农产品被优先外销——包括无人问津的空房子、小河流、荒山,正被这些董事长“变废为宝”、“点石成金”。
最新的一组数据是,最近半年来,在镇村各级(包括先期介入、被正式选派)消薄指导员共同努力下,姜家镇28个行政村共完成总收入1009.69万元。“商会+乡贤”的新思路正在被复制,群策群力的做法也使得姜家镇彻底打开了增收之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