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宣传部提供
一
曾经有一年的冬天,风从遂安大连岭上呼呼地吹,刀割刺骨。
12岁的毛文玺跟着父亲去徽州贩盐归来,正从大连岭上走过,已经是年廿三了。第二天就是小年夜,父子两个可能满载着年货,也可能做赔了买卖,但仍然满怀期待地走在回家路上,往遂安的毛家村匆匆赶路。
谁能想到,盼团圆的脚步在现实里变成了一场死别的悲剧——大连岭上的强盗拦截住了这对父子,要求留下买路钱,不然就要杀了毛文玺的父亲。
只有12岁的毛文玺,站到了父亲身前,说道:别杀父亲,让他回家筹钱,我留下来,愿做人质。
一场抢劫,变成一次绑票。三天后,没有筹到赎身钱的毛家,等来了毛文玺的尸体。
腊月廿八,以命救父的毛文玺终于回了家,那一年的大年初一出殡入土。
这个清代的少年,不是神童,没有考上举人进士,但是在文风昌盛的遂西第一村留下自己的故事,后人立下“孝节坊”纪念他。毛家这一族的族人从此改了年俗——别人家都是十二月廿四过小年,他们要等到廿八才过小年,正月初一也不会再响起迎接新年的鞭炮。
千岛湖形成后,毛文玺当年居住的老家山间,有20多个村子外迁,9个村子后靠移民,当年小小少年的家乡沉入水底,可当年少年的故事不会被淹没。
二
第一次读到毛文玺的故事,书中描述只有半页不到,质朴的文字背后,演绎出惊心动魄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穿越时空问问那个小小少年,当时把父亲拦在背后的时候怕不怕,父亲没能按时筹到钱来接他回家时怕不怕,刀斧加身时怕不怕?
我想,他是怕的,但最终还是高兴让父亲回了家,而他没有辜负《弟子规》里朗朗的文字“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没有辜负《孝经》中读到的“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没有辜负在乡亲口中听到的那些践行“孝”道的先人故事。
在每一个没有鞭炮的大年初一,年老的祖父祖母、年轻的父母,在给出了拜年红包后,为孩子们重复这样一个故事:很多年前的冬天,我们毛家出了一个大孝子,他叫毛文玺,当时他只有12岁,可是特别了不起,特别懂事……
三
一家之风,一族之风,一地之风。
能传扬下来的家风,不仅是靠书,不仅是靠先贤们的故事,还有一点一点乡俗浸润。
曾经在毛家村里,每逢农历十月十八日,都会有热闹的庙会,就在周显灵王庙前。四里八乡的百姓都会带着香烛,带着孩子来瞻拜这位南宋大孝子。
周显灵王是谁?
周显灵王原名周雄,据方志记载,嘉定四年(1211年),周雄因母亲生病前往婺源祈福,回程时听到母亲已经病故的消息,悲痛而亡,尸体僵立船上不倒。周雄的朋友孔文远,也是孔子的五十一世孙,被周雄的诚孝感动,为周雄建坊作祠让后世之人记得,相传“威灵显著,水旱疾疫,祷之辄应”。
元至元年间,周雄被封为护国广平正烈周宣灵王;清雍正三年被加封为运德海潮王。从此这位孝子成了新安江边百姓的守护神,历代水上人家及商旅都会尊崇祀拜。
1683年,被聘为《浙江通志》总裁的毛际可,也是毛文玺同乡的大师,曾在毛家村重修周显灵王庙时写过《庙记》,称其“孝德格天,殁而为神”。
一年又一年,从鼎盛的香火里,从戏台上热闹的锣鼓声里,不用刻意强调,只是一日日水滴石穿,就把这个“孝”字,刻进了心里。
而在祠堂里、族谱中,更是归纳镌刻了“孝”于家风之重。
比如,在今天进贤半岛的方储子孙家庙里,供桌边的柱联上就刻有“圣贤吾丹阳,孝廉乃进家”。
传承,从来不是单一的面孔,在书里有子曰,在乡间有四里八乡有乡贤故人,在热热闹闹的戏台上有英雄传说,还有父母的身教,有师长的言传,孩子们从春夏秋冬一岁一枯荣间就慢慢找到了大丈夫的立身之本。
四
有时候,家风刻在纸卷祖训上,但正如颜氏家训所说,刻在纸卷上的家风如果不去执行,也不过就是死物。
家风传承的“质量”,要看一代代人如何执行,如何做事。
从明刻本《新安名族志》来看,收录了78个名族移民来新安江畔,其中最早移民来的就是方氏。东汉末年的汉平帝元始三年,王莽弹劾与自己政治主张不合之人,方氏一族的老祖宗方纮就带着整个家族迁徙到了如今的淳安避祸。从此,代代方家人就扎根在了这里。
天下方姓出淳安。
最初,方氏就是用“才”与“孝”传家的。方氏之孝得从方储说起。方储年少之时,父亲去世,他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才有了后来的成就,但方储母亲去世,对方储打击不小,后世传言,他为了尽孝,负土成坟,孝以动天,还出现鸾凤、白兔等瑞征。
方氏之才更不用说,当年方储能傲然面对皇帝,“文武兼修”,方家的后人还出了个状元——南宋的方逢辰。
还有明朝的方逢年,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不仅有才还有傲骨,因得罪魏忠贤被削职为民,曾提出连坐之刑过于残酷。
而他的孙子方象璜,是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也是个刚正不阿的人,立志以包拯为榜样,出任合肥令时,到任时住在包孝肃公祠中,曾发誓:“誓将黾勉,清节是砥:倘不恤民,有如此水!”等他卸职回家,家徒四壁。
这样的人家,不必去翻族谱的记载,不必去看宗庙的石刻,看着每代人留下的步履,就知道必有记录着耕读传家、孝忠仁厚等美德的家风。
五
读着方氏传承的故事,忽然又开始为12岁的毛文玺可惜。如果大连岭上他活下来,长大了会是什么样子?
毛家也是有“文”之家风的,看看毛家当年拥有的牌坊就能知晓——
有毛际可、毛士仪、毛士储、毛览辉拥有的“祖孙父子兄弟叔侄五代大夫坊”;有毛一公、毛一瓒的“时进士坊”;有毛诚之留名于“登云坊”……
曾经的毛家村牌坊林立,家风纯正向上,明清两代,毛家外出为县级以上官吏者达36人。
那么,在大连岭上逝去的小小少年,会不会也进士及第?
或者是像毛家的荣耀,前文提到的毛际可一样,善古文工书画,成为当地的骄傲?
但是即使没有出人头地,只是和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来往各地的盐商,也一定是个诚实忠厚的商人。
青山为傲骨,秀水为仁心。曾经,这里的男人们忠孝节义,女人们幽贞阃范(出自《方氏族谱序》)。一代代的新安儿女,幼年时枕边的故事讲述的都是耕读、忠厚、清廉这样品德美好的先辈。
好家风,好族风,好地气,代代传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