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Therese来中国时的留影。
④
①
②
③
中秋节前,一则辗转托到本报的寻人启事让我们犯了难——Therese Hall女士是澳大利亚人,年近六旬,年轻时便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曾梦想成为一名驻华记者。1980年,20岁的Therese第一次来中国,在西湖边结识了三个杭州小伙。38年过去了,Therese希望能找到当年的三位朋友,延续这段奇妙的跨国友谊。
由于寻人信息中转多次,我们最初获得的信息仅有一张老照片和三条用英文书写、不甚准确的个人信息,能不能找到当年的三个小伙?不好说,但我们决定试一试。
令人没想到的是,随着线索的不断汇集,一个关于四个年轻人,也关于杭州城市发展的故事出现在我们眼前……
越洋采访,她详细回忆当年的相遇
“我很想来中国见见他们”
最初,寻人信息是富阳的陈女士发到微信朋友圈的,而陈女士是从一位网友那里转来了这条信息。我们倒追这一条信息转发链,最后找到了在澳大利亚的华人Lyn。Lyn的女儿和Therese的孩子是中文课的同学,Therese寻人的愿望就是通过这样的机缘,传到了万里之外的杭州。
在Lyn的帮助下,我们拿到了Therese的电子邮箱,给她发了一封邮件。隔了两天,Therese回信了,她在信中感谢我们帮助她寻找朋友,并详细回忆了当年的情形。
Therese从小在悉尼长大,上世纪70年代,她在上中学时便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还特别选修了一门名为“亚洲研究”的课程。1980年,Therese攒够了钱,参加了澳大利亚·中国友好协会组织的旅行团,先到了香港,之后又去了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当年的10月15日,她来到杭州。
Therese记得,一个晚上,她在西湖边遇到了三个小伙。“那晚,我吃完晚餐,独自走在西湖边。远处的亭子里传来一阵小提琴声,我走过去一看,发现几个年轻人正在练习英语口语。”Therese在信中说,三个小伙觉得像她这样的外国姑娘很少见,而她也觉得聚在一起学英语的中国小伙很少见,双方便攀谈起来。三个小伙问了Therese很多关于国外的事情,四人相聊甚欢,成了朋友。第二天,三个小伙带着Therese去西湖划船,还去了灵隐寺、玉泉、黄龙洞等著名景点。“旅游回来,我就开始学习中文。”Therese说,那时起,她就想成为澳大利亚媒体的驻华记者。
1983年,Therese带着一个自行车骑行团,再次来到中国。她尝试联系三个小伙,却怎么也联系不上。之后,Therese搬到昆士兰生活了18年,中文学习中断了,之前学的中文也逐渐忘记了。2015年,Therese又来到中国,这次是小女儿陪她来的。“我的小女儿现在正在高中学习中文。”Therese说。
对于寻找三位当年的朋友,Therese充满期待:“他们当时高中毕业不久,现在应该已经步入中年了。如果能找到他们,我很想来中国见见他们。”
翻遍杭四中校友录,最后官微收到了惊喜
“没错,你们要找的就是我”
Therese用英文记录了三位朋友的个人信息,三个小伙分别叫Chen Ziwei、Wang Fugen和Hu Wei,其中两人的备注地址无法与杭州现有路名对应,只有Chen Ziwei的备注地址十分明确,“No.4 High School of Hangchou”,这不就是杭州第四中学吗?
我们立即联系了杭州第四中学校史办的徐老师,徐老师和几位同事帮我们翻出了学校的校友花名册,在数以万计的姓名中进行了比对。最终,我们找到了两个疑似的姓名——陈子为,毕业于1975年;胡炜,毕业于1979年。两位老校友的毕业年份与Therese信中的描述吻合,可他们在哪儿呢?不知道。
于是,我们在杭州日报官方微信上推送了这则特殊的寻人启事,没想到,惊喜很快来了——胡炜看到这条微信推文后,在朋友圈进行了转发:“没错,你们要找的就是我。”
电话接通了,胡炜的声音很激动,与我们相约见面。56岁的胡炜盯着那张老照片,出神地看了许久:“左边这个,就是我。”38年过去了,当年瘦削的青葱少年,如今已经变成微微发福的大叔——他仍然在杭州生活,年轻时做过英语老师,后来又下海经商,生活过得不错。
“你们早上那条新闻,我是红着眼睛看完的。看见照片和她讲的那些事,几十年前的记忆全部回来了。”胡炜说,与Therese相遇是缘分,而这段缘分,全拜杭州最早的英语角所赐。
杭州最早的英语角被一群年轻人盘“活”了
“后来来了个小伙子,他叫马云”
1980年,胡炜刚从原西湖中学毕业不久,因为工作还没着落,便每天在城里晃荡。父母看不下去,让他去学点英语,对以后总有帮助。当时电台有一档英语栏目,胡炜听了一段时间,觉得学习进度太慢,索性开始自学。很快,他又遇到了瓶颈——得找人练口语。
这时,胡炜听说离家不远的杭州饭店(现杭州香格里拉饭店)常有外籍游客下榻,便决定去碰碰运气。没想到,还有不少年轻人和他“英雄所见略同”。一来二去,胡炜认识了年长自己几岁的陈子为。因为父亲在杭州第四中学工作,陈子为常住在学校,为了练习口语,每天骑自行车赶到杭州饭店。几个年轻人经常主动找外宾聊天,渐渐地,这成了他们每天的必修课。久而久之,杭州饭店门前形成了一个英语角,成了杭州英语爱好者的“口语天堂”,没有老师,却充满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乐趣。“后来,有一个个头不高的小伙子跟大家玩得很熟。”胡炜说,“他叫马云……”
那时候,有个年轻人每天会到苏堤旁的亭子里拉小提琴。陈子为动手能力不错,还会自制小提琴,大家便常在亭子里相聚,用英语对话,高兴时便拉上一曲——Therese就是被聚会时的小提琴声吸引过来的。
“我们问了Therese很多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也聊了很多国际上的大事,甚至还谈起了当年刚爆发的两伊战争。”胡炜回忆,当年的外国旅行团都有固定旅游线路,Therese想去其他地方逛逛,他和两位伙伴便在第二天带着Therese走了一条“私人定制”线路,“在西泠印社,Therese为我们拍了那张合影。”
Therese临走前,胡炜留下了自己的住址,Therese记录的是“102 Yo Wen St.”。“那是岳坟路102号,就是现在林风眠纪念馆附近。”胡炜说,“非常感谢澳大利亚的朋友还记得我们,期待有一天,我们能再见面。”
继续寻人启事
胡炜找到了,可照片中另外两个小伙,他们在哪?
胡炜说,陈子为上世纪80年代去了美国,之后与他失去了联系。至于Wang Fugen,他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
Therese希望能找到三位老朋友,我们的任务才完成了三分之一。如果你有关于陈子为或Wang Fugen的线索,请一定联系我们。联系方式:拨打本报大众热线85109999,或关注杭州日报官方微信,在后台留言。
西湖边的英语角
是否留有你的故事?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向世界张开怀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愿望,学英语成了他们接轨世界的重要途径,西湖边的英语角应运而生。
胡炜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英语角和马云。的确,马云的传奇也和西湖边英语角的一次邂逅有关。1980年7月1日,马云在杭州饭店门口遇到了澳大利亚游客Ken Morley一家,并与Ken的儿子David成为笔友。1985年,在自己的坚持不懈和Ken的努力下,21岁的马云第一次走出国门,踏上了澳大利亚纽卡斯尔的土地。那次旅行打开了马云的眼界,也改变了他的未来,而他如今的成就,世所共知。
西湖边的英语角成就了马云这样的风云人物,也成就了许许多多志在四方的年轻人。时代在变,英语角也多次易址,而给70后、80后、90后年轻人印象最深的,当是位于六公园的英语角。如今,六公园的英语角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涉外场合,哪怕是外籍友人问路,杭州的年轻人都能熟练地用英语进行交谈——一座大气包容的国际化城市,一代代高素质的年轻人,已经将杭州变成了一个无界的英语角!用更开放的视角观察世界,用更从容的姿态迎接宾朋,这才是英语角诞生和发展的终极意义吧。
至今,胡炜仍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也能写一手漂亮的英文,他一有机会就会出国走走看看,认识一些国际友人,开阔自己的视野。他成就了自己,也留下了一段关于英语角的美好故事。那么,你呢?你是否也在英语角留下了自己的故事和满载回忆的老照片?请和当初练习口语一样,大胆地秀出来吧!我们期待你的声音。
图①②③为英语角年轻人与外籍友人合影。
图④为马云与David,这张照片马云本人可能都没有。
(图片均由胡炜提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