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王璟
从钟灵毓秀的历史古城,到锐意打造的“全球电商之都”;从商贾云集的钱塘繁华,到数字浪潮之下的全球开放……信息革命的力量促成杭州又一新兴战略高地——服务外包产业的崛起。
今天,第九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下文简称“服博会”)在杭州开幕。这是这个唯一的国家级服务外包领域展会第8次在杭州召开,国内外最有实力的服务外包企业和知名买家齐聚,激荡新思路、新角度,共商行业未来发展大计。而杭州,也将再次以“最具价值服务外包城市”的姿态,吸引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事实上,服务外包产业已成为杭州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激发杭州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2008年到2017年,杭州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从2.03亿美元增长到了64.6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46.9%;其中2017年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服务出口额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
在“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节点上,以第九届服博会举办为契机,杭州服务外包产业将掀开迈向数字服务发展的新篇章。
聚焦数字化、智能化服务
第九届服博会把脉行业发展新趋势
“我国服务贸易正步入发展快车道,服务外包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昨天下午,作为本届服博会的“重头戏”之一,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座谈会率先举行。会上,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释放出积极信号,“推进服务贸易将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新动力。”
据了解,目前商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服务外包转型升级指导意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这对行业发展无疑是强心针、催化剂。
面对全球制造服务化、服务数字化的大趋势,本届服博会将主题聚焦 “适应发展趋势,集聚创新要素,开拓数字化服务新时代——新技术·新业态·新人才·新机遇”,重点探讨新时期如何准确把握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新趋势,充分运用新一轮技术革命新成果,大力拓展服务外包新业态,努力构建集聚人才新平台,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机遇,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相较往届,今年大会有“四个新”,即适应新形势,建立服务国家战略平台;集聚新要素,搭建转型升级促进平台;立于新高度,打造创新政策落实平台;迎合新需求,构建“会展洽”互补新格局。
大会内容前沿理论和业务实践相结合,现状和未来共考量。主论坛邀请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分析师、权威行业专家等介绍全球数字经济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新趋势,解析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对商业模式创新驱动作用;会议期间,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推介会、中国服务外包领军企业推介会以及一对一商务洽谈等环环相扣,为服贸企业搭建桥梁和平台,促成合作,力求实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服博会在会议、研讨的基础上还扩大了展览规模,总体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是历届最大的一次。作为“东道主”,杭州特设杭州整体形象展区,全面展示杭州服务外包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而由海康威视、大华、华策影视等7家杭企组成的杭州服务外包“最强阵容”也将组团亮相,展示分拣机器人等最新科技,分享最先进模式,展现最鲜明特色,用“杭州元素”增彩本届服博会。
智慧引领 差异发展
杭州探索为全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 “杭州经验”
连续举办服博会为杭州本地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服博会期间,大量客商、各路媒体云集杭州,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杭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和城市形象,提升了杭州服务外包整体形象和国际品牌。
而作为全国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市、全国17个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之一,这仅是杭州探索服务贸易创新突破的其中一项举措,一个缩影。
为推动产业加速跑,杭州从政策、资金、人才、平台等全方位发力,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杭州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优化服务外包结构,促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杭州还积极在境外搭建推广平台,通过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各类国际会展、自办中国服务贸易博览会暨中国文化创意和设计巡回展等,为企业提供了解国际市场现状、展现自我、争取境外合作伙伴的机会。更通过制定《杭州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经贸工作方案》、《杭州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等,鼓励和扶持企业建设海外仓和境外经贸合作区,推动杭州服务“走出去”。
通关便利水平提升、融资信保创新支持……一系列组合拳,实打实地推进杭州版“世界服务外包之都”建设。“坚持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夯实服务外包企业主体基础;加强培训和引进,夯实服务外包人力资源基础;优化营商便利环境,完善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生态,切实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杭州市商务委负责人总结道。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服务外包产业还坚持差异化发展,把通信服务、物联网研发和金融服务外包作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形成了杭州服务外包的一大特色。2017年,全市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中,信息技术外包占了总执行额的62%,通信服务、物联网研发外包离岸执行额占总执行额的34%。
一系列创新探索让杭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加速跑”。近年来,杭州在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中保持位列第一梯队,更在去年的全球服务外包大会上被评为中国服务外包风采城市;推行的一系列服务贸易创新试点举措,有7条列入了商务部等11部委向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为全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杭州方案”。
振兴产业 辐射全局
服务外包激活杭州经济转型升级新动力
实际上,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不仅是基于单个产业振兴的考量,更是服务于各项国家战略落实,助推杭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全盘布局。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杭州服务外包产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日益加强,合作模式逐渐丰富,不断向全球服务外包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2017年,杭州市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8.98亿美元,执行金额17.3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离岸服务外包总额的24.64%和25.97%,跃居服务外包市场第一位,市场重要性显著提高。
同时,服务产业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大力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外包的发展,鼓励和扶持有能力有创意的创业企业或个人在游戏、动漫、影视、工业设计等领域建立专业化服务和创新输出模式;通过鼓励企业进行互联网改造,通过“互联网+”加深服务外包与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提升在大数据挖掘、分析、组织管理和应用服务方面的业务内容和市场规模,加大国际大数据外包业务的承接等,将“双创”、“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国家战略落到实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不久前,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亮眼的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超4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营业收入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了26.92%和26%。作为布局全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康威视的好业绩不仅折射出杭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图景,同时体现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高科技、附加值为特征,杭州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不仅充分发挥杭州数字服务优势,更推动杭州新旧动能转换,激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杭州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有效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并通过服务链改造推动杭州产业、贸易、消费结构优化,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助力杭州建设贸易强市。”市商务委负责人表示。
持续探索、扩大开放
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助推打造新型贸易中心
眼下,杭州的服务外包产业,正不断地散发出新的活力。
市商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杭州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29.05亿美元,进入商务部服务外包业务管理系统备案的企业达到了1464家,服务外包企业从业人员36万多人;全市服务外包领域的出口已经占了全市服务贸易出口额的40%。
新一轮创新探索和提振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以杭州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为契机,服务外包成为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才培育已成为下一阶段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最先发力点。前几天,杭州启动了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人才培育工程,瞄准服务贸易企业主要负责人及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开设领军人才培训班,集结最强师资,通过透析服务贸易理论、政策与实践,特别是国内及杭州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战略思维、开拓创新能力的服务贸易行业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我们将根据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人才需求特点分步骤实施服务贸易人才培育工程,扩大各梯次人才供应规模,构建产学研新型合作体系,营造用人、留人、育人的优越环境,全面构建适应服务外包、服务贸易、服务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支撑体系。”市商务委负责人介绍。
未来产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更为明确,即大力发展四大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四大潜力股。四大重点领域指数字服务、文化服务、旅游服务和金融保险服务。这是与杭州产业发展现状相对应和匹配的;而四大潜力股则是教育、会展、医疗、物流,这些将会是杭州经济未来的增长极。
以国务院部署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为纲领,“扩大对外开放”仍将是杭州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纵深推进的关键词。下一步,杭州将研究对接国家在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和取消限制措施等方面的开放举措,推进杭州形成服务业开放高地;并充分发挥杭州特色优势,“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探索建立杭州与先进国家服务贸易合作机制。
同时,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的管理体制、开放路径、促进机制、政策体系、监管制度和发展模式也将在未来继续优化,在杭州这块“试验田”结出更为完善的体系成果,为国家试点工作创造“杭州样本”、贡献“杭州力量”。
可以想见,“杭州服务”这张城市新名片正日益被擦亮。而其不断扩大的国际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正成为推动杭州建设新型贸易中心、打造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澎湃动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