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是独门独户,和邻居没什么交流,很难重现以前筒子楼里几家人同吃一桌菜的景象。杭城有一所小学,学生们却很熟悉自己的邻居,这和他们上的一门课有关。
“邻居阿姨帮我收快递,我很感谢她。”“邻居陈叔叔帮我们家修理车子。”“我和邻居的哥哥一起做作业,做完后一起去附近的公园玩。”……孩子们在课堂上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自己与邻居的事。在昨天的“以国家德育课程为中心的德育整合实施专题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上,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的孩子们,上了一堂“邻居课”,课如其名,专谈自己的邻居。
这个月底就是杭州的第15个邻居节,课上还展示了和这门课联动的、几周前陆续开展的邻居节社区活动。东小的学生们,与爸爸妈妈和自己的邻居,在各自的社区一起过了一个“小小邻居节”,活动的内容很丰富,有的社区里每家都做了一盘菜,弄了一桌“百家宴”;有的社区学生组织了义卖活动……孩子们和邻居们一起吃饭聊天,收获很多,301班的老师高小菊统计了一下,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几乎班上所有的学生都认识了新邻居,还有14名学生,认识了5个及以上的邻居。
“邻居课”和“邻居节”其实都是东城小学的一项德育课程主题活动——“走读东城”德育主题课程的一部分,已经实施了很多年。记者看了一下东小的培养手册,每个年级的学生,每学期都可以体验到特别定制的走读课程,课程的课堂就是整个“东城”范围。这次与邻居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就是专门针对三年级开设的“走读社区”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他们热心服务社区。而走读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一年级学生可以体验与始业教育有关的“走读校园”,然后一步步扩大到社区、周边企业,等他们读到六年级,就会体验与梦想有关的“走读大学”。每次的“走读东城”,都会持续一个月左右。
观察这些年的课程和兴起的概念就会发现,学科间越来越讲究整合。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出台,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在起始阶段,重点改革德育类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东小的“走读东城”这次在“研讨会”上,就作为江干区的“品德+”大德育课程的案例被提出。
啥是“品德+”?加在哪?江干区教育局副局长费蔚说,经过梳理,杭州的地方课程、少先队课程、心理辅导课程、德育专题课程与国家标准德育课程内容重复率达70%左右。江干区的“品德+”,就是通过减去这些重复的内容,与背离目标的低效活动,统整区域德育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还可以让教学时间更充裕,“在保留品德教材内容的学习课时之外,我们每月还可以节省出两个课时,用于学校各年级的“品德+”项目活动实施。”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