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
全体医护集结待命
到达医院后,两位医生顾不上吃饭,马上评估供体。在所有大器官移植中,肺的要求最为苛刻,因为肺部在人体中直接与外界空气接触,很容易感染,而为了保证移植手术的成功,必须严格评估并保护供体。
彼时,已几乎走完生命历程的捐献者氧合指数不断下降(氧合指数是评估肺脏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数值小于300mmHg则说明肺功能将达不到捐献指标),逼近临界值。
当机立断,李洲斌和方程两位医生与当地医院ICU共同参与供体维护,通过气管镜吸痰、控制液体量、加强利尿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将氧合指数纠正至392mmhg以上,直到午夜零点,他们才得以休息。
仅睡了四五个小时,12月9日一大早,李洲斌和方程再次来到医院参与供体维护。按照计划,这天下午2点30分将获取捐献器官。而另一边,尽管是周日,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以及手术室、麻醉医师、体外循环、监护室、输血等团队人员早已冒雪集结,随时待命。
中午11点,突如其来的消息打乱了节奏。器官获取时间调整为12月10日凌晨5点。
然而,仅仅一个多小时后,调整再次来临。由于供体血压一直维持不住,贵阳当地医院决定下午2点紧急启动器官捐献。12点40分,收到消息的器官获取团队一路狂奔去往医院,同时将信息发回杭州“大本营”,还完成了机票改签、绿色通道协调等一系列工作。
在浙大一院,刚刚回归到各自岗位上的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地再次“集结”,他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变数,对他们来说,只要有合适的供体就能随时投入战斗。
无缝衔接
精诚合作彰显综合实力
12月9日下午3点30分左右,青年捐献的肺脏获取顺利,现场完成器官保护工作,李洲斌和方程立即启程,一路护送器官转运箱赶赴机场。两位医生都知道,捐献的肺需要尽快进行移植,缺血时间越短效果越好。
一只如小行李箱大小的器官转运箱,承载着捐献者的大爱,也承载着洪大伯生命的希望。
在机场绿色通道的协助下,下午5点23分,飞机按时关闭舱门,5点29分飞机开始滑行。
“前方飞机滑行,马上送手术室!”手术团队得到消息后,立即将洪大伯送进手术室准备,开始麻醉,上体外循环。
连续两天雨雪天气,飞机在杭州能否顺利降落,是韩威力主任心中最大的担忧。好在,经过提前报备,搭载爱心器官的航班得以优先降落,当天晚上7点30分左右,飞机降落,爱心器官离医院只有“一步之遥”。
手术室医生立即启动开胸手术。分秒必争、无缝衔接,两位医生一路小跑乘上早已等待在机场出口的救护车,一路驶向浙大一院。在10余名医护人员的精诚配合下,手术顺利成功。
昨天下午,术后16小时,洪大伯身上的ECMO成功撤离,尽管接下来他还将面临感染、排异等难关,但他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
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成立两年多
已完成30例肺移植
肺为全身供氧的重要器官,当一个人的肺功能进行性地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将会严重影响活动能力,甚至需要吸氧以维持生命,且随时存在因感染导致病情恶化、危及生命的情况。对终末期肺病患者来说,存活的唯一希望就是肺移植。
“冬天是肺病患者最难熬的时候,也是肺移植工作最紧张的时期。”韩威力主任说。
肺移植在常见的实体脏器移植中技术相对复杂,抗感染的要求也更高,需要规范地开展和强大的综合实力。
2016年6月1日,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成立,是目前浙江省唯一的终末期肺病专业诊治中心,具有浙江省唯一的肺移植专业资质。
今年12月2日至12月9日,浙大一院肺移植中心已完成3例肺移植手术,洪大伯不仅是这一周内的第三位移植患者,也是科室成立两年来的第30位移植患者。
还有两例分别是在12月2日和12月5日顺利完成的,一位是患有慢阻肺、气管切开插管4月有余的“特困户”,目前正在申请浙大一院器官移植基金的救助,另一位同样是患有间质性肺炎的患者,目前已经转入普通病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