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以杭州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创作,“城市记忆”创作工程昨天进行谈稿会
网络作家交“作业” 脑洞一个比一个开得大
2018年12月20日 07:28:08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林梦芸

  浙江在线12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林梦芸)什么是“城市记忆”?

  浙江省作协类型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杭州市网络作协主席夏烈认为,是“城市故事,精神记忆”。

  那么,杭州的“城市记忆”是什么模样的?

  那可能就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座杭州,一千座杭州有一千个墙门了。

  两个月前,以华表、夜摩、风少羽为首的14名网络作家参与了由杭州市文联组织的“城市记忆”杭州历史文化网络作家创作工程,结合带有杭州印记的历史文化进行短篇小说创作。期间,历经采风、选题评审等一系列活动。

  昨天下午,作家们在海华大酒店举行了初次谈稿会。

  谈稿会上,14位网络作家分别阐述了选题思路和内容大纲,手速快的几个已经拿出了初成品。他们主要围绕杭州最为典型的三个文化地标进行了创作:良渚、钱塘江和京杭大运河。

  网络作家,最大的特色就是“脑洞”大,“网感”强。果然,仅14个人的题材就囊括了历史、奇幻、武侠、穿越、都市等等不同种类:有把钱塘江和京杭大运河幻化成人形、以猫的视角串联的,有以95后去湖墅街道做志愿者“老娘舅”开展的,甚至有把古代神话中为西王母报信的青鸟的故事搬到良渚发生的。

  在形式猎奇的同时,他们也植入了许多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和文物。

  譬如夜摩所写的《良渚往事》,以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偶然发现的一把“有孔石斧”为引,串联起公元前2500年的三场战争,古代虚构、近代写实两条线叙事并行,既满足了可看性,又科普了良渚文化。

  浙江省作协影视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王连生将网络作家的想象力比作剪纸,“想象结合史实,就像剪纸贴在玻璃上,不仅好看,还要看得到玻璃。”

  原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副总编曹洁是个老杭州了,她曾参与制作过“城市记忆”的书,叫《消失的吴牙巷38号》。

  这个位于杭州庆春路上的角落可有不少文人故事,在清朝末期是个名园,叫“卧霞园”,后讹传为“吴牙巷”,1946年后,竺可桢买下38号作浙大校产,后变成教职工宿舍,国立浙大附中和蕙兰中学合并后,也曾迁址于此,“其实就是杭二中的前身”。曹洁从小在这一块长大,感情尤为浓烈,“如果大家都不挖掘,那么我们根本不知道里面有这么多的历史啊!”

  14个故事看下来,曹洁对作家六晓辛写的《荣华园》印象最深。

  清末民初,由于得天独厚的京杭大运河水上交通之便,杭州拱宸桥两岸一直是戏曲、电影的发展和繁荣之地。其中,属荣华、天仙、阳春三大茶园最为有名,曾吸引无数名伶聚集于此。

  六晓辛以一个卖茶叶蛋的老百姓“李二贵”为主角,描述了他在杭州荣华茶园由入戏、听戏到懂戏的三个不同的阶段,谱写了一段有杭州特色的戏曲人生。

  曹洁觉得这个故事好,是因为“之前我都不知道拱宸桥那块还有个戏台,但仔细一想,作为一个贸易交换的枢纽地带,这个戏台又合乎情理”。

  杭州三大茶园曾经最出名的段子就是盖叫天在天仙茶园连唱三场堂会,一夜成名,后来住在了杭州。但段子始终停留在段子,许多杭州人都不知道这段往事就发生在京杭大运河旁的拱宸桥。学戏曲出身的王连生也给予了肯定:“拱宸桥这个戏台让你找到还是蛮了不起的。”

  六晓辛是安徽人,本身很喜欢黄梅戏,所以对戏曲有着独有的触觉。接下来她还想写写属于杭州本土的“杭剧”。杭州市作协副主席孙昌建建议,“可以再找一找唱过杭剧的戏曲演员,做做采访。写城市记忆,前提还是要功课做足嘛。”

标签: 城市记忆;网络作家;京杭大运河;茶园;戏曲 责任编辑: 金英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